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首先分析了课程理论界对“课程”的种种阐释,认为“课程”具有本质的多元性、内涵的广泛性和内容的计划性等特征,这些认识在新时代下拓宽了我们的课程视域,为课程结构改革提供了广阔视野。“课程结构”包括组成要素、比例关系和组织方式三个有机统一成分。中国大学在“专业教育”和“知识本位”思想指导下形成的课程结构已不适于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的进步、培养目标的改变和课程理论的发展共同推动着中国大学课程结构的改革。 在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上,发达国家大学课程结构的改革动向为中国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中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必须注重拓宽专业口径、扩大选修比例、加强人文课程、开展课题教学、增设国际课程以及实施普通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结构上的“四年一贯”;并强调:改革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又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大学自身校情,切不可全盘照搬。 中国大学课程结构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连续多向型”的课程系统,这一课程系统的构建必须遵循整体优化、开放性、“少而精”、个性化和学生主体的改革原则。文章指出大学的课程可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类,并提出对其分别进行“时空”维和“深度”维改造的优化思路和操作方略;论文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结构、通识教育课程的内部结构以及专业教育课程的内部结构各自予以优化,以期达到对整个大学课程结构优化的目的。 文章最后指出:必须对课程结构的“生成系统”和“实施系统”分别予以保障,并有来自社会大系统的有力支持,中国大学课程结构的优化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