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活动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表现为人类活动对城市各种功能的依赖性日益增强,而抗灾性与安全性越来越差。若城市某一功能的子系统受到影响而失衡,则会影响到其它子系统的功能。并且城市灾难的放大效应会十分显著。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功能、城市绿地、城市防灾与城市美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目前的前沿性课题。怎样减少各类灾害对城市及人民造成的损失与破坏,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灾害,灾后怎样重建家园等成为当今城市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城市灾害的频发,要求城市应有防灾避难的空间,具有防灾避难功能,而城市绿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绿地加上防灾避难的功能,不但是对城市绿地的充分利用,而且有助于构建城市防灾避难系统。由于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空间有某些特点,如: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内部空间开敞、平坦、面积大,内部建筑密度小以及应急设施相对完善等。[1]在灾害的各个阶段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和承担着重要的防灾避险功能。因此,防灾避难绿地空间成为人们首选的应急避难场所,其中公园绿地荣居首位。近年来,国家极其重视防灾减灾的规划。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十三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规划中明确了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2]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更有效的措施,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山西省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因此,山西省的防灾减灾救灾形势十分严峻。《山西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也确定了山西省综合防灾减灾6大目标。本文以山西省的防灾避难绿地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查阅文献和调研山西省防灾避难绿地空间现状的基础上,对山西省防灾避难绿地空间的灾害环境及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了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空间评价指标的构成。以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空间的适宜性角度,防灾避难的安全性、有效性、可达性和功能性四方面,构建了包括目标层A、准则层B、子准则层C和指标层D的城市防灾避难绿地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从防灾避难绿地空间的总体规划、避难空间规划、交通体系规划、应急设施配置和园林要素五方面,总结了其设计策略。最后运用实例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