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教学的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n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的正式颁布,人地协调观作为核心素养之一正式走上地理教育舞台,并成为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此外,当今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环境严重污染、资源更加短缺、生态系统惨遭迫害等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急需寻求解决方法,正确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育部提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素养,这一举措恰好符合现在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地关系。因此,培养高中生的人地协调观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依托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并提出对策,对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因此,本文以案例教学作为着力点,围绕如何以这种教学方法来培养高中生的人地协调观来展开。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整理了人地协调观和案例教学的相关概念及研究动态。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对高中生的人地协调观的认知现状和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其中,对学生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如下:学生对于人地协调观的理解还不够清晰;学生出现言行不一致的情况,缺乏实际行动力;对“人对地的影响”这一维度掌握不好;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停留在水平二,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水平总体偏中下,后进生比例大;学生反映案例质量不高、问题过难、小组合作不积极等问题。通过教师问卷发现如下问题: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对人地观念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师使用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频率并不多,培养效果较好;较少地组织学生一起反思;普遍认为应试教育制约了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在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案例选取不恰当和学生能力存在差异性这两方面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策略:师生要增强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理解,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差异;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人地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参与;做好利于实施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改善教学基础设施,为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精选案例,提高案例质量;完善课堂案例的实施过程,注意案例呈现方式,问题设置与案例总结等环节;教师要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与评价,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本文根据这些教学策略进行案例设计,并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这节内容展开实践,对学生、教师进行课后访谈,通过访谈得出案例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根据数据表示,山地、丘陵以及高原地区的面积达到了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而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下,山地村落景观状貌正在发生着剧变。山地村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论述,高度概括和凝练了边疆治理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因此开展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是迫
剖析清洁生产的基本内涵、词义及实施方案 ,讨论了清洁生产的可操作性 ,表明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清洁生产 ,选择余地很大。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生存发展的主力军,更应具备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诚信环境的构建。文章阐述了当代大学生诚信
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提出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筛选、设计的8个主要原则,并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与环境系统、人口系统四方面初步选取了具体指标,以构成其相对完整的
硅纳米颗粒过去常常用于动物细胞和组织的转基因研究,美国爱荷华州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将这一技术运用于植物获得了成功,他们通过这项技术将-基因和诱导该基因表达的化学诱导物同
中国是世界上较大的农业国家,21世纪以来,化肥和农药在对我国农业生产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近年来,精准农业在全国快速发展,其目的就是
20世纪90年代初期,科研人员在从斯里兰卡到阿富汗的整个印度半岛南亚上空距地面14公里处发现了一片3公里厚的“亚洲褐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对这块云层进
介绍了区域分裂法以及它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提出了一个面向对象DDM并行计算模型并讨论了基于此模型的软件环境的实现问题,给出了一个解Poisson方程的Dirichlet问题的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