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选取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韭菜为研究对象,对其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筛选,以期获得性能稳定的抗菌活性成分,拟为开发新型抗菌类药物及挖掘韭菜药用潜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分别提取韭菜不同组分,以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筛选韭菜抗菌活性组分,参照中国药典进行抗菌活性组分稳定性测试;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硅胶柱色谱层析、薄层层析、凝胶柱色谱层析对抗菌活性组分进行系统的筛选和分离纯化,对筛选到的化学成分进行气-质联用分析,以确定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结果】(1)体外药物敏感试验表明,韭菜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挥发油相为主要抗菌活性组分。韭菜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不同细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粪肠球菌ATCC33186抑菌圈直径大于1.500cm,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猪链球菌H9801、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杆菌ATCC25922、鸡白痢沙门菌、普通变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猪伤寒沙门菌、大肠杆菌O139、大肠杆菌O2、大肠杆菌078、大肠杆菌O8、猪霍乱沙门菌、鸡伤寒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均大于2.200cm,且对供试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在2.5mg/mL~27mg/mL;挥发油对所供试细菌呈现全部抑制,最小抑菌浓度在2μL/mL~32μL/mL。(2)韭菜乙酸乙酯萃取物药物稳定性分析表明,高温对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有较大的影响,其抑菌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通过恒温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4℃±2℃保存1个月~6个月,各处理间抑菌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4℃±2℃是乙酸乙酯萃取物保存的最佳温度;分别在25℃±2℃和37℃±2℃时保存时, 3个月、6个月处理与0月相比,差异显著(P<0.05),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9个月和12个月与0月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在模拟胃肠环境下,对普通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鸡白痢沙门菌3种细菌的抑菌活性与未处理组相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对其它细菌则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3)抗菌活性组分挥发油GC-MS分析共鉴定出17个组分,主要为二丙烯基-双硫醚(39.308%)、甲基-丙烯基-双硫醚(32.763%)、甲基-丙烯基-三硫醚(12.157%)、二丙烯基-三硫醚(7.330%)、二甲基-三硫醚(3.405%)、丙烯硫基-乙酸甲酯(2.078%)和1,3-二硫己烷(1.171%)。对乙酸乙酯萃取物生物活性追踪和化学成分分离,分离得到具有抗菌活性的2个馏分,均为脂肪酸类化合物,经GC-MS检测其主要抗菌活性成分为十六烷酸(棕榈酸),在两个馏分中分别占到95.798%和68.630%。【结论】(1)韭菜中抗菌活性组分为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挥发油,对所供试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达到2.5mg/mL~27mg/mL和2μL/mL~32μL/mL。(2)韭菜抗菌活性组分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抗菌活性在4℃±2℃最为稳定,抗菌活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37℃±2℃保存6个月时,抑菌圈为2.940±0.032cm,显示出较好的药效持续性。在模拟胃肠环境中,只对普通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鸡白痢沙门菌3种细菌的抑菌活性有影响,与未处理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对其它供试细菌的抗菌活性均无影响。(3)韭菜抗常见病原菌有效活性成分主要为二丙烯基-双硫醚、甲基-丙烯基-双硫醚、甲基-丙烯基-三硫醚(分别占韭菜挥发油的39.308%、32.763%、12.157%)及十六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