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对去分化软骨肉瘤临床病理资料的收集以及随访调查,总结该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2.通过克隆性分析探讨其内部两种成分是否来源于同一原始细胞;3.通过IDH1/2基因检测,验证克隆性分析的结论并进一步分析IDH突变在去分化软骨肉瘤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1.收集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2004年1月至2017年10月间经病理诊断为去分化软骨肉瘤的病例42例,包括临床病史、影像学资料、病理HE切片,并进行随访,对其进行观察、总结与研究预后相关分析。2.挑选未经脱钙处理的女性患者石蜡样本进行克隆性分析,分别抽提两种成分的DNA,经HpaⅡ酶处理,PCR目的基因扩增,随后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3.挑选近几年的DDCS石蜡样本,分开提取两种成分的DNA,进行IDH1和IDH2基因突变检测,采用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测序法;同时选择普通型软骨肉瘤、骨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做对照。结果:1.去分化软骨肉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为50岁,发病部位以盆三角、肩三角较为常见。患者多数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偶尔伴有病理性骨折。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双相征”,既出现软骨肉瘤的点状、环状钙化又伴有具有侵袭性特征的软组织肿块。显微镜下可见高分化软骨肉瘤成分和去分化成分(包括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不能明确分类的梭形细胞肉瘤、低级别骨肉瘤、骨巨细胞瘤),二者有明显分界。术前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仅为27.8%。生存分析统计学显示,初诊时具有转移者对预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2.共9例女性患者进行克隆性分析,5例成功,其中一例为纯合子无法分析,剩余4例为单克隆性;同一例中软骨肉瘤成分和去分化成分的克隆状态一致,证明DDCS是单克隆起源。3.有18例进行IDH1/2基因突变检测,11例检测到IDH1或IDH2突变,突变率为61.1%。5/11例普通型软骨肉瘤中存在IDH突变;10例骨肉瘤、10例纤维肉瘤、10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均未检测到突变。结论1.DDCS的组织形态学复杂多样,软骨肉瘤成分和去分化成分比例不定,术前穿刺活检常因只穿刺到一种成分而诊断失误;而影像学上也会因主要成分而忽略所占比例较少的成分的诊断。其正确诊断需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仔细观察以及术前多位点取样、病理医生多部位取材及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该疾病除了外科扩大手术切除外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数患者在发病初期就发生转移,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子。2.克隆性分析毛细管电泳显示,DDCS两种成分是同一条X染色体失活,证明其单克隆起源假说。3.IDH1/2基因突变结果显示DDCS两种成分有共同的突变状态。两种成分的突变结果一致性进一步支持了克隆性分析的结论。IDH1/2在去分化软骨肉瘤中的突变率为61.1%,以IDH1突变为主。IDH突变可用于突变型去分化软骨肉瘤与单一成分肿瘤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