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糖尿病肾病(DKD)已成为导致慢性肾脏病(CKD)和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主要原因,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有效的肾功能监测和预后评估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尚有不足,缺乏可靠的监测指标使评估DKD患者预后成为了一项挑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可能。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以脱氧血红蛋白为内源性标志物探测肾脏组织内的氧合变化——脱氧血红蛋白含量越高,表观横向弛豫率R2*值越高——表明肾组织缺氧程度越严重。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利用水分子的扩散特征探测肾脏组织的纤维化程度——纤维组织增多,真性扩散系数D值降低——肾组织纤维化加重。随着对两种技术的逐步探索,二者评价肾功能受损的潜在价值逐步受到瞩目。鉴于以往多数结果主要来自于短期横断面研究且同时使用两种fMRI技术的研究罕有报道,fMRI是否能用于评估预后差异尚未有明确结论。因此,该前瞻性队列研究联合使用BOLD和IVIM技术并对DKD患者进行随访,从而判断二者在DKD人群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旨在填补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此外,虽然世界各地许多中心已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缺乏可靠的MRI数据获取方法可能是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中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半自动计算机技术将肾实质划分为均等的12个层面以减少取值偏倚。研究方法本研究筛选出2014年7月1日到2017年7月1日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或内分泌科住院的92名成人糖尿病患者,其中82人确诊合并有DKD,10人为单纯糖尿病(DM)不伴有肾脏损伤,受试者均使用3.0THD磁共振行BOLD及IVI-DWI检查,收集MRI及临床资料后随访观察至2018年12月31日,随访终点设为达到ESRD、血清肌酐值上升超过30%或死亡。采用低变异度的十二层取值(TLCO)技术分别获取肾脏皮髓质MRI数值,对比DKD组与DM组影像学及临床数据差异,分析MRI指标与肾功能的相关性,对临床及MRI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预示不良结局发生的因素,选取有预测潜力的MRI指标通过生存分析比较各组间的生存差异,并以各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其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结果显示DKD组R2*值明显高于DM组,而D值明显低于DM组。相关性分析显示DKD组R2*值与肾功能成负相关(P均<0.05),而D值与肾功能成正相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在年龄和性别调整模型中,不良预后与eGFR(回归系数β:0.94,95%可信区间[95%CI]:0.92-0.97,P=0.001),血红蛋白(β:0.95,[95%CI]:0.92-0.98,P=0.004),皮质R2*(β:1.19,[95%CI]:1.02-1.40,P=0.026),髓质R2*(β:1.14,[95%CI]:0.99-1.31,P=0.045),皮质D(β:0.89,[95%CI]:0.81-0.98,P=0.020)均相关,而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根据髓质R2*(MR2*)及皮质D(CD)的四分位分组,生存分析显示MR2*(log-rank,P=0.000)各组间和CD(log-rank,P=0.000)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说明二者均能预测肾功能恶化,且各自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5%CI:0.69-0.89)和0.77(95%CI:0.11-0.36)。更重要的是,联合使用MR2*和CD时,各组间同样有预后差异(log-rank,P=0.000)且诊断效能进一步升高(0.85,95%CI:0.74-0.95)。结论综上所述,该研究发现fMRI能反映肾脏缺氧和纤维化且与肾功能有相关性,两者均能够敏感地区分患者的预后差异。更重要的是BOLD与IVIM联合应用优于单一磁共振技术,从而为DKD的预后评估提供一种多功能、可重复且无创的临床监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