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同在我们的生活中构成一种框架,“将已含于文字之中,但被遮掩住的意义‘分解’、摊开并且予以说明。”①可见,构成这种框架的基础就是语言,如果语言出现问题,那么合同就有可能会产生纠纷。长期以来,合同纠纷中的合同语言问题研究要么依附于合同法,要么依附于法律文书,常常是隔靴搔痒,难以深入。在法律领域,大家更关注于法律英语方面的研究反而忽视了汉语语言上的研究;在合同领域,大家更热衷于合同范本的提供。这样虽然给大家提供很多便利,但是这对合同中的语言问题的解决是治标不治本,总会让大家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语言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具有适应能力却又常常充满歧义的表达工具。”②这说明合同中出现语言问题的必然性。但是在合同语言问题上,存在着一个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当事人重诉讼而轻预防,这些当事人在面对诉讼时通常为了胜诉不计成本,殊不知这些纠纷大多源于合同的语言瑕疵或是漏洞,决定诉讼胜负的往往只是合同中非常重要的几句话,甚至是一个关键词或是一个标点符号。正是由于合同语言的审查不严导致“病从文入,祸从文出”,许多企业要承担合同纠纷的高额诉讼费,甚至其中一些企业会因为一份合同上的语言漏洞一夜之间濒临破产或倒闭。面对合同纠纷中的语言问题,我们应该首先对合同纠纷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分析语言问题在合同纠纷中所起的作用,去寻找语言问题产生的原因,着手解决合同纠纷中的语言问题。在签订合同前,我们不单要注意法律方面的事项,更为重要的是要注意合同语言的使用,让合同语言条理清楚,内容严谨,表述准确,做到使合同条款能够确保当事人在交易中的重点利益、交易安全得到保障,以求能够更好地做到结果的可预见性,实现风险的高控制。合同纠纷发生后,我们也相应地进入了审判阶段。法官在面对纠纷合同中的语言问题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语言知识,有时难免会做出一些不合理的判决,这时就需要语言学家基于合同语言的价值基础和合同语言解释的客观主义就合同语言问题,为合同当事人及法官做出一个合理的合同解释,并提供相应的裁判建议。另外,基于公平原则,假如合同是由一方拟订的,那么他就应该负有审慎的义务,一旦合同出现问题,那么就应该由合同制定一方负全部责任。在合同纠纷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并经过法律程序获得调解或判决后,合同纠纷相应地得到了解决。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个结果束之高阁。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成体系的合同语言方面的案例集,对大众而言,假如是单纯的案例集,因其太过宽泛,也难以有针对性,可能帮不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以词语为索目,以案例为内容,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大家有针对的阅读。另外,这样结合语言学方法的案例集对拟定合同及审理有语言问题的合同纠纷时,就可以有一个直观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