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影展不仅是重要的文化和商业事件,也是文化官员、政府和国际企业的活动场域。影展一方面利用电影这个平台为本土观众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大门,推广世界电影文化、提高电影艺术审美品味、培养观影习惯;另一方面,或彰或显地利用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表达了对建构本土认同的倾向。金马影展自1980年衍生于金马奖以来,至今已举办三十余年。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展出大陆电影,一方面为台湾观众打开认识中国大陆电影艺术的大门,另一方面也通过包装与展示大陆电影,逐渐将大陆建构为一个特殊的“他者”,加强“台湾生命共同体”的本土认同。本文就“金马影展是如何建构大陆电影为他者的”这一问题,通过挖掘大陆电影进入金马影展以来的历史,搜集相关文字记录、数据、评论报道,最终得出结论:金马影展通过20年来为台湾观众呈现颇具“中国特色”的大陆电影,集中展现并放大了电影中“底层社会、阶级矛盾、小人物情感、未开化文明”等部分的中国,将大陆建构为不同于台湾的“他者”,并在对比中浮现“文明、开放、开化”的台湾想象,来强化“台湾生命共同体”的本土认同。这种认同不同于如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于以往的“中国民国”,是一个更加明晰的“台湾”认同。并且这种认同的建构是以电影为平台,从精英知识分子逐渐蔓延至台湾普罗大众的、潜移默化的、自上而下的过程。金马影展通过不断地包装与宣传,扩大其影响力,突破“小众”的壁垒,努力使之成为一种覆盖最广泛台湾群众的有效建构。然而这种自我想象与建构方式是一种民族主义幻想,是台湾单方面的狭隘、偏执的文化幻想,必将以一种文化离心力的方式加剧台湾文化与中国大陆母体文化的疏离,加剧台湾人民身份认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