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出行面临不公正现象。出行过度机动化,小汽车出行对公共交通与步行环境造成了挤压,导致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出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方案的评估大多以效用理论为导向,提出的改进意见往往是基于机动性的提升,从公正的角度来看,提升可达性才是规划与交通方案追求的目标。可达性研究近年来日趋成熟,但对慢行交通的关注不够,对多模式出行的综合可达性评价是可达性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本研究将在空间公正的视角下,对综合不同出行方式的可达性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论研究主要对空间公正理论进行梳理、可达性测算方式进行比较以及对可达性结构进行介绍,最终得出本研究的理论界定。随后的框架研究建立了基于空间公正的可达性结构计算与评价的技术路线。应用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范围,对三种出行方式下的可达性以及可达性结构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并分别在空间资源视角下、经济弱势群体以及生理弱势群体视角下对可达性结构进行评价。叠加分析使用租金数据代表收入水平、年龄结构分布代表生理弱势群体分布。进一步评价南山区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对出行行为的支持以及对弱势群体出行需求的满足程度,从而识别南山区空间不公正的区域,评价南山区可达性结构的整体水平。应用研究得出,南山区可达性结构的分布存在南北分异的现象,总体分布较为合理,在南海大道沿线形成了可达性结构的“黄金走廊”。不同空间公正维度下的可达性结构分布存在差异,生理弱势群体的可达性结构有待改善。通过本文的研究,优化和完善了可达性结构评估模型,并建立了空间公正视角下的评价框架,应用可达性结构方法对深圳市南山区的综合可达性进行测算与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为日后的规划修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