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阳贾湖骨笛发掘出土在考古学和音乐学研究上具有空前的学术价值。它的出土将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音乐文明起源的时间,从公元前3000年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提前至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憾的是,自骨笛发现的二十多年以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却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骨笛经历数千年的埋葬,已经大量破损。近年来,考虑到骨笛的重要文物价值,国家文博部门已经开始对骨笛进行系统、妥善的保护工作。毋庸置疑,对骨笛的保护非常必要,但与此同时骨笛的研究者也失去了深入考查、研究骨笛的机会。骨笛研究资料的严重缺乏,使对其的研究长期处于进展缓慢的状态。舞阳贾湖骨笛音响复原研究通过对贾湖骨笛的逼真复原,不仅能够提供可供研究者使用的骨笛替代品,解决骨笛研究资料缺乏的问题。而且对其吹奏方法、制作过程和音响属性的考查,有利于将骨笛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贾湖骨笛音响复原研究,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全面系统地对有关贾湖骨笛的文献资料加以总结和梳理,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资料汇总。不仅让笔者对前人的工作有详实、细致的了解,而且便于后人迅速掌握骨笛研究的现状,便于查找相关资料。 由于采用真实鹤骨进行骨笛复原,详尽了解鹤类骨骼的外部结构特征、材料属性以及相关知识非常必要。笔者对骨骼实物进行细致观察的同时,通过大型鹤类相关资料和图片对比,发现制作骨笛的骨材料应该不仅限于丹顶鹤尺骨。其他鹤类,如体型较大的赤颈鹤或体型稍小的白枕鹤、白鹤的尺骨。鹤类胫骨制笛的可能性也不可排除,但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取证。 由于鹤骨骨管形状天然的不规则性,骨材质的不均质性,必须通过实验得出骨管管长、管径、管材质对骨笛音响属性的影响程度。笔者通过在骨笛近似范围内的相关管长、管径、管材质指标进行音响差异比较实验,发现由于边棱音管乐器的吹奏受诸多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其测音吹奏情况非常不稳定。而人为因素造成的差异较管长、管径、管材质所产生的差异大得多,所以排除了骨管形状不规则和骨材料不均质的影响。 骨笛的复原工作按照对鹤骨的破料准备、破料、成型、钻孔四个工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