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的美国文坛上,托尼·莫里森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对于读者来说,她不仅是享有盛誉的非裔美国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且还是资深的教授、评论家和高级编辑。她的作品涉及种族、性别、阶级等政治性主题,已成为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美国文学也因为她那“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般的”、“把美国现实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的小说而呈现出纷呈的异彩。拉康与霍米·巴巴同莫里森一样,在当今文坛都是家喻户晓、响当当的名字。拉康以镜像阶段理论构建起他整个精神分析体系的逻辑起点,讲述关于自我构成的本质以及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霍米·巴巴作为后殖民主义话语“神圣三位一体”的重要成员,以其混杂性理论和世界主义理想独树一帜,为全世界的“少数族”公民寻求话语权。而莫里森,一个在美国社会夹缝中顽强生存的黑人女性,可谓是“少数族”的重要代表,她的作品,恰恰以自我追寻与身份认同为重要主题。莫里森用富有诗意的文字书写出了异质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美好愿望,这与巴巴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相呼应的。本文试图以莫里森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柏油孩子》为蓝本,借助拉康与霍米·巴巴这两位理论大师的思想,分析书中主人公森和吉丁不同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解读二人身陷身份困境的原因,并最终探寻他们摆脱文化桎梏的出路。本文分为五部分。主体部分三章加上引言和结语。引言部分主要包括莫里森及其作品的简要介绍、《柏油孩子》研究的文献综述、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以及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概述。第一章主要论述《柏油孩子》中两种极端的文化身份选择,运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森与吉丁不同的自我认同是如何形成的。“镜像”对两位主人公自我意识的形成既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也有消极的误认作用,从而导致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第二章主要分析《柏油孩子》中男女主人公深陷文化身份困境的原因。结合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说明白人文化殖民主义与堕落的黑人民族主义都是造成黑人在美国社会处境艰难、难以立足的根源。第三章试图探求《柏油孩子》中主人公走出身份困境的艰难历程。彼此互为镜像,依赖彼此来弥补缺失的自我,共同追求一种世界主义理想或许是森和吉丁与对方融合、与美国社会融合的唯一出路。结语部分重申了以上各章的主要观点,并且强调了黑人在寻找自我和身份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把两个自我合并成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