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噪声性耳蜗突触损伤评估指标的敏感性,以及噪声暴露与噪声环境中的听功能缺陷的相关性;探讨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介导的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neurotrophin-3,NT-3)的耳蜗高表达是否可以拮抗噪声暴露引起的内毛细胞和I型传入纤维间突触的损伤。方法:听力正常的白化豚鼠予以106 dB SPL噪声暴露2小时。噪声暴露后1个月,在80 dB SLP强度下记录近场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前掩蔽恢复功能(forward masking recovery function)、掩蔽及非掩蔽条件下的近、远场振幅调制反应(amplitude modulation(AM)response)。听力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动物,计算高频区突触密度,并与非噪声暴露的动物相比较,明确噪声性耳蜗突触损伤的程度;通过计算各测试方法的效应尺度(Hedge’s g法),比较各测试方法检测突触损伤的敏感性;通过比较背景噪声掩蔽条件下,噪声暴露组和对照组调制振幅掩蔽效应的差异,探索噪声暴露与噪声环境中的听功能缺陷之间的相关性。在噪声暴露前1周,通过耳蜗开窗术将rAAV-NT-3注射至鼓阶,对侧注射生理盐水作为自身对照。随后施以105dB SPL的噪声暴露2小时。暴露后2周测试双耳近场振幅调制反应,并与无噪声暴露组进行比较。测试结束后处死动物,计算突触密度,评估rAAV-NT-3转染的保护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噪声暴露组在8、16和32k Hz处突触密度均有明显下降,平均下降约10%;16k Hz处的前掩蔽恢复功能明显降低;8、16和32k Hz处近场记录的AM反应以及32k Hz处远场记录的AM反应均有明显降低;近场记录AM反应的尺度效应均不低于其他测试方法;与对照组相比,掩蔽噪声条件下噪声暴露组AM反应的噪声掩蔽效应无明显增大。噪声暴露后2周,NT-3过表达组的20kHz处近场AM反应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且与无噪声暴露组无明显差异;NT-3过表达组和生理盐水组的突触密度均低于无噪声暴露组,然而NT-3过表达组11.3、16和22.3k Hz处突触密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NT-3过表达减少8-32k Hz处噪声暴露所致的突触损伤约38.5%。结论:106 dB SPL噪声暴露2小时可引起噪声性突触损伤,高声强下近场记录的AM反应对噪声性耳蜗突触损伤的评估有更强的敏感性。本实验未发现噪声暴露与噪声环境中的听功能缺陷之间存在相关性。rAAV介导的耳蜗底回内毛细胞NT-3高表达能够部分拮抗噪性耳蜗突触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