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的物化载体,作为教与学的重要媒介,在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多样化、特色化成为国家课程教材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实践趋势,也是不同地区、不同背景师生教学的现实诉求。当前,我国各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均对特色化编写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特色化表征初现。然而整体水平仍不高,甚至出现特色趋同的现象,同时有关小学数学教材特色编写的研究比较缺乏,对于小学数学教材特色化编写的学理论证和实践提升十分匮乏,小学数学教材特色编写实施效果有待检验,教材特色化编写的优化路径等问题亟需研究。近年来,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对特色化编写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和尝试,其中尤以“课堂活动”为甚,研究探索“课堂活动”的编写对于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特色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为此,本文综合使用文献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特别注重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了作为首批通过国家教材审定的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课堂活动”的编写。基于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与国外四套教材和国内三套教材编写结构的比较,分析了“课堂活动”的独创性;通过内容分析法,基于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做一做”的比较,从分布情况、活动引导方式、情境类型、认知要求、答案个数、作答类型等六个维度对文本内容进行编码量化,分析了“课堂活动”的编写特点;通过自编调查工具开展实地调研,综合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分析了“课堂活动”的实施效果,收集、整理、分析了教师对“课堂活动”的编写建议。最后,得出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并对“课堂活动”编写的深化和完善提出了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课堂活动”具有独创性。与国内教材相比,“课堂活动”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内容,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国外教材相比,“课堂活动”的编排成体系、更有规律,每小节均安排有该栏目,国外教材与之类似的栏目或者没有或者编写零散。“课堂活动”在编排和呈现形式上均彰显其独特性。2.“课堂活动”具有超越性。“课堂活动”除具有一般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的功能外,还注重通过游戏、对话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3.“课堂活动”表现出活动性强的编写特点。与人教版教材“做一做”活动引导方式相比,“课堂活动”在游戏活动、对话交流活动和操作体验活动上的占比均更高,在纸笔练习活动上的占比远小于“做一做”。4.“课堂活动”表现出探究性强的编写特点。“课堂活动”在高认知要求、答案不唯一、要求解释答案或获得答案的过程的题目上的占比均高于“做一做”。其中,有联系程序型题目,“课堂活动”占比为48%,“做一做”为37%;做数学型题目,“课堂活动的占比为9%,“做一做”为5%;答案不唯一的题目,“课堂活动”占比为38%,“做一做”为16%;要求解释答案或获得答案的过程的题目,“课堂活动”占比为10%,高于“做一做”为5%。5.“课堂活动”易教利学。“课堂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信心,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正面影响;增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促进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究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等数学技能的形成;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研究对“课堂活动”提出的编写建议为:1.尽量避免编写的重复性。“课堂活动”中的少部分题目出现了重复性,部分小节“课堂活动”的编写与另一些相邻小节的的内容类似,这在在同位学习的章节中尤其突出。2.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部分“课堂活动”的编写在活动引导方式的设置上有比较刻意,部分题目缺乏实质的活动性。3.适量增加其他学科情境素材。在情境素材的选取上,其他学科情境素材缺乏:三个年级(一、三、五)共编写有6个其他学科情境(2个地理类、1个艺术类、2个化学类、1个科技类),需适当补充。4.进一步增强“课堂活动”的可操作性。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教学任务较重,“课堂活动”需进一步加强其可操作性。5.控制“课堂活动”的题量为2-3个。“课堂活动”2-3个题目与例题的题量基本相当,便于巩固新知、拓展应用,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2-3个题目在课堂时间的占用上也较为合理,便于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也不会过多增加学生的负担。6.“课堂活动”编写难度应与例题的难度有所区分,体现出层次性,处理好例题与“课堂活动”的衔接,避免“课堂活动”与例题在内容、形式、难度上的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