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区道路作为林区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化林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升旅游品位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集约经营高低和营林水平的标志。随着林业经营类型和林业产业的调整与升级,林区内的道路类型和结构进行了相应规划与拓展,由原来单纯的营林需要,拓展到包括林区治安、生态保护、森林旅游等领域。它不仅涉及到林业工作人员的生产与生活,也涉及到群众的生活,而且林区道路对林业的产业结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相关学者对林场道路可达性的研究较少,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评价方法。因此,如何从林场道路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山东省徂徕山林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影响林区道路的可达性的因素,并对林区道路的可达性进行评价,对徂徕山林场道路从旅游和营林多角度分析,提出完善道路条件,改进道路可达性的规划建议。在201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首先,以徂徕山林场的林区划分为基础,以林场划分的9个林区为评价单位,通过对各个林区的道路可达性评价,以期得到林场整体和各个林区道路可达性现状。其次,以JPG格式的徂徕山林相图为底图,运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绘制出徂徕山林场道路分布图和徂徕山林场的等高线图。通过对徂徕山林场道路分布的分析和提取的徂徕山林场等高线数据,计算林区道路到到达各个小班质心点的实际距离和林区道路到达各个小班所用的时间。在林区道路坡度不同的情况下,设置出坡度级别,计算各林区加权平均坡度,作为各林区修建道路的难度系数。最后,根据评价的徂徕山林场各林区道路的可达性对各林区道路条件进行排序,结合各林区道路修建的难易程度以及林场景观规划的需要,为以后林区道路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议。本研究主要是对徂徕山林场林区道路的分布进行的可达性的对比分析,运用平均实际距离、平均用时、加权平均坡度的评价指标,来评判各个林区道路可达性的好与坏。研究结果表明,林场现有各林区道路可达性差别较大,由好到差依次为:礤石峪营林区、大寺营林区、光华寺营林区、太平顶景区、庙子营林区、锦罗营林区、黄石崖营林区、徂徕营林区、王庄营林区。修建道路由难到易依次为:王庄营林区、徂徕营林区、黄石崖营林区、庙子营林区、锦罗营林区、太平顶景区、大寺营林区、光华寺营林区、礤石峪营林区。结合营林、观光和风景景观林的配置,建议在未来道路修建规划分三批进行。第一批包括徂徕营林区、王庄营林区、黄石崖营林区,第二批包括太平顶景区、锦罗营林区、庙子营林区,第三批包括礤石峪营林区、光华寺营林区、大寺营林区。分析得出,一方面,从营林需要来看,徂徕山林场林区道路的可达性较差,不能够满足基本的营林的要求,不利于职工进入林分进行抚育经营活动,因此需要加大对道路的规划与建设,上述研究结果为以后的规划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从旅游观光和景观配置的需要来看,大多数的林区小班都是作为背景分布在林场内,不需要游人走进小班内,就可以完成游览、观光和游玩,因此,考虑森林旅游功能时,对道路的需求要因地制宜,根据需要进行规划布局。不管是从营林角度,还是旅游观光角度,必须要重视林场道路的规划与设计,良好的道路条件能够促进林场的经济发展,提高抚育经营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