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农村地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及第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释放出来。这部分脱离了农业生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进入到城市之中,进入到第二、三产业之中,从事着非农产业的生产劳动,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农民工。从1978年开始,农民工的数量就开始逐年增加:从当年的2192万增加到2012年末的26261万,增长了11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农民工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究竟产生了多大的贡献,关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却比较少。因此,本文将研究农民工的数量与我国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之间的长期关系,并且就农民工对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进行测算。另外,尝试着从工资差异,社会保障缺失这两个方面对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隐性贡献进行估算。深入的研究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农民工。对我们合理地解决农民工问题,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都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提出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等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农民工的概念,并整理总结了国内外文献综述。第三章探究了我国农民工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介绍了农民工当前的规模,分布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本章从两个方面着手就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第一,对农民工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第二,测算了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三产业的经济增长中所做出的贡献。结果表明,农民工对于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98%。第五章研究了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隐性贡献,并且对城镇职工与农民工在工资收入,社会保障方面进行对比,估算出农民工的福利损失程度,指出农民工为企业的资本积累,政府财政的节约做出重大的牺牲。第六章是政策建议和总结,本章就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存量,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且总结全文。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有两个,一是本文利用了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测算了农民工对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是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采用了岭回归的估计方法,较好的区分了城镇职工和农民工对于经济增长的不同贡献程度。二是本文从工资和社会保障这两方面入手,研究了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之间的差距,并且估算了农民工遭受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