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泾河流域考古史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yw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20年桑志华在庆阳发现中国第一批旧石器以来,甘肃泾河流域的考古工作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百年来考古活动的进展与学术研究的成果使得泾河流域的考古事业成为甘肃、乃至全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参考王辉《20世纪甘肃考古的回顾与展望》将甘肃泾河流域考古学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19-1949),诞生期(1950-1979)和发展期(1980-2011)三个阶段。考古活动方面,第一阶段以桑志华、美国福格艺术第二考察团的考古调查活动为中心。桑志华在庆阳地区的考古发现意味着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在开始,福格艺术第二考察团的考察活动预示着甘肃泾河流域石窟与佛教考古问题的展开。第二阶段,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数量增加,以常山下层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得以发掘、周汉唐代墓葬的大量发现与清理,北石窟寺的发现、泾川舍利石函的出土为随后的学术研究积累了资料。另外,田野考古方法与流程,从调查到勘探、再到布方,划分底层,实际清理,文物收集与整理等程序已经基本完备。第三阶段,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商周、两汉、唐代墓葬数量成倍增长。省文物部门对甘肃泾河流域的中小型石窟进行系统的考察与清理。此外,一些学者对战国秦长城、秦直道、历代古城遗址等重要历史遗迹进行学术性的考察。学术研究方面,第一阶段,伴随着第一批旧石器和南石窟寺、王母宫石窟的首次发现,在国外学者的主导之下,做了初步的探讨。意味着中国旧石器研究的起源在甘肃泾河流域率先展开。第二阶段,主要的研究围绕着北石窟寺的展开,然由于发掘资料尚未公布,成果不多。主要是在介绍的基础之上,对北石窟寺的兴建背景与造像风格形成了初步的认识。第三阶段,学术研究成果丰富,主要形成了几个学术研究的重心,即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华夏文明的起源,泾河流域周人、周文化与中国早期国家政权的关系,以南、北石窟寺为代表的泾河流域石窟群与中国佛教的流传,魏晋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秦长城、秦直道及历代古城遗址等。
其他文献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7岁,黑龙江省人,于2007-01初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左额部胀痛,就诊于当地医院,经头CT及MRI检查发现左额病变,当时因惧怕手术风险而未进一步诊疗。半年后左额部头
近年研究发现,胰岛素对大脑的许多功能有影响。脑内胰岛素有两个来源,一是血浆中胰岛素透过血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组织,二是南脑细胞尤其大脑海马区自身合成。脑内胰岛素除调节新
<正>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是一种原位、被动采样技术。DGT装置由三部分组成,主体,扩散层和结合相。主体起支撑作用,扩散层作用隔离并控制环境中待测物质的扩散,结合相作用是结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