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珠母小核果螺(Drupella margariticola)为研究对象,对保护区核果螺的种类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并对优势种珠母小核果螺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形态观察和组织学研究,旨在了解珠母小核果螺的形态结构、性腺发育规律和摄食消化机制。同时开展了珠母小核果螺的摄食率、消化率和捕食行为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果螺种类及其优势种对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果螺进行周年采样调查,研究保护区核果螺的自然分布和主要种类。结果表明: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珠母小核果螺、黄斑核果螺、环珠小核果螺、筐核果螺、粒核果螺、暗唇核果螺和葡萄核果螺,共7种,优势种为珠母小核果螺。珠母小核果螺壳高12.92~31.74mm,平均26.17±4.31mm,壳宽8.10~18.46mm,平均15.34±2.48mm,螺体质量0.36~5.30g,平均螺体质量2.99±1.14g。珠母小核果螺雌性和雄性群体之间的壳高、壳宽和螺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珠母小核果螺的壳高(H)与壳宽(B)间有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B=0.5533H+0.8673(R2=0.9225,n=300),壳高(H)与螺体质量(W)呈幂函数关系,回归方程为:W=0.0002H2.8845(R2=0.948,n=300)。珠母小核果螺的壳高与壳宽、壳高与螺体质量相关系数R2都在0.9以上,说明壳高与壳宽、壳高与螺体质量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2珠母小核果螺生殖系统与性腺发育的研究对珠母小核果螺的生殖系统进行系统解剖观察,并通过组织学分析性腺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珠母小核果螺为雌雄异体,雌性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蛋白腺、缠卵腺、交接囊和阴道组成,雄性生殖系统主要由精巢、储精囊、前列腺、输精管和阴茎组成。根据生殖细胞的大小和形状将卵巢的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时期,将精巢的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排放期和休止期4个时期。卵巢在2014年1月份开始增值,直到3月份还处于增殖期,到3月末期开始进入生长期,经3~4个月发育成熟,繁殖产卵的高峰期在6~8月份,至9月份开始慢慢退化。精巢于2014年2月份开始发育,5月份就可发育成熟,比雌性的成熟期略为提早,从总体上来看,精巢发育的周年变化与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基本一致,性腺成熟率从2014年1月开始上升,4月至9月份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70%)以上,10月份后则急剧下降。3珠母小核果螺消化系统与摄食率和消耗率的研究本文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珠母小核果螺的消化系统进行观察和分析。采用室内生态学方法探讨珠母小核果螺对5种食物(斯氏角孔珊瑚、红稽圆鲹、凡纳滨对虾、马氏珠母贝和中国枪乌贼)的摄食率和消化率。结果表明:珠母小核果螺的消化系统为由口、吻管、嗉囊、食道、胃、肠、直肠和肛门构成的消化道和由唾液腺、食道腺和肝脏所构成的消化腺组成。吻管内有齿舌,齿舌上有齿3列,每一横列齿舌均为3枚,对称排列,其齿式为1·1·1。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组织组成,粘膜层由单层柱状纤毛细胞和少量的杯状细胞组成,粘膜下层主要是结缔组织,肌层有环肌和纵肌两种类型,环肌分布在内,纵肌分布在外;外膜较薄。珠母小核果螺对5种食物的日均湿重摄食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斯氏角孔珊瑚(3.086±1.370g)、中国枪乌贼(1.182±0.226g)、凡纳滨对虾(0.716±0.324g)、马氏珠母贝(0.615±0.249g)、红稽圆鲹(0.303±0.453g)。湿重消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国枪乌贼(21.19±4.36%)、斯氏角孔珊瑚(9.12±2.18%)、马氏珠母贝(7.07±1.98%)、凡纳滨对虾(2.17±0.17%)、红稽圆鲹(1.88±0.38%)。4珠母小核果螺捕食行为的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珠母小核果螺的捕食行为和研究其对盾形陀螺珊瑚、稀杯盔形珊瑚、斯氏角孔珊瑚和菲律宾蛤仔的捕食选择性以及不同数量的珠母小核果螺对盾形陀螺珊瑚的危害研究。结果表明:珠母小核果螺为肉食性动物,对盾形陀螺珊瑚、稀杯盔形珊瑚、斯氏角孔珊瑚和菲律宾蛤仔均可捕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捕食选择性,选择顺序依次为菲律宾蛤仔、稀杯盔形珊瑚、盾形陀螺珊瑚和斯氏角孔珊瑚。根据盾形陀螺珊瑚杯孔上螅体的损坏数量将珠母小核果螺摄食情况分为三种:不摄食,摄食不明显,摄食明显。分别依次放置0、20、40、60、80、100个珠母小核果螺的养殖箱中的摄食情况依次为不摄食、摄食不明显、摄食不明显、摄食明显、摄食明显、摄食明显。此结果表明珠母小核果螺的数量越多,对盾形陀螺珊瑚的危害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