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先后推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战略,以进一步推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科学界、学术界的不端正行为却蔚然成风,学术研究机构屡屡爆出剽窃、抄袭、造假等不端事件,不仅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腐蚀了学术队伍,同时也大大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防治学术不端势在必行,目前学界提出的对策主要集中在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改进学术评价机制、推进学术监督机构建设等几个方面,往往忽略了大众媒介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学术活动传播一直是现代科技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媒体的科技新闻报道活动也是监督、批评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崛起,不仅为知情者揭发和检举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同时也为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和批评学术不端现象创造了有效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学术不端议题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后成为了更为广泛的公众议程。在此基础上,作为社会重要监督者的新闻媒体也自然会关注到公众关于“学术不端”议程的设置,从而设置相应的媒介议程。而当“学术不端”成为媒体的热点议题时,政府等相关部门也会高度重视,进而设置相应的政府议程,并促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本文以《中国青年报》2000年至2009年间的“学术不端”报道为对象,借用媒介议程设置理论,从议程的显要性及议程的属性特征两个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通过对384则报道样本的统计分析发现,自2000年到2009年,“学术不端”议程在《中国青年报》中的显要性逐渐提升且波动明显;另一方面,《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报道的议程属性也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即消息来源的局限性、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负面报道的主导性。最后,本文针对《中国青年报》“学术不端”议程设置方面暴露出的不足之处,如议程设置缺乏长期规划、媒介间议程流动性较低等,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从宏观方面来看,(一)媒体与政府良性互动,媒介议程借鉴政府议程;(二)三方良性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舆论;从微观方面来看,媒体则应(一)完善议程设置,全面发挥大众媒介的监督职能;(二)拓展消息来源,消除媒体与社会公众间的隔阂;(三)优化报道模式,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四)加强媒体合作,增强媒体间新闻报道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