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蛀螟是一种寄主范围广、为害严重的害虫。不同寄主、不同区域的桃蛀螟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遗传分化,本研究采用线粒体分子标记技术,对桃蛀螟和松蛀螟进行分子系统分类研究,对采自我国辽宁、山东、广东、广西、四川、河北、河南、湖北、浙江和北京等9个省(市、区)的不同地理种群,玉米、向日葵、板栗等不同寄主的桃蛀螟进行系统发育研究,以检测其是否发生了高程度的遗传分化;分析各地区桃蛀螟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情况,并推测了我国桃蛀螟种群的历史演化动态;同时检测不同种群桃蛀螟的Wolbachia感染情况,明确了各种群Wolbachia感染率和感染类群。全文研究成果如下:1.本研究对我国寄主是被子植物的桃蛀螟和寄主是裸子植物的松蛀螟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针叶型和蛀果型是Conogethes属下两个近缘种的结论。2.对24个种群的桃蛀螟三个线粒体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发现,桃蛀螟体内线粒体多态性比较高,COI. COⅡ、Cytb三个基因具有单倍型数分别是:116种、53种、122种。根据线粒体基因多态性预测三个线粒体基因的进化速率大小关系为:Cytb>COI>COⅡ。3.将24个桃蛀螟种群根据地理位置分为三个大区域,对这三个区域的桃蛀螟遗传变异和基因流分析发现:南部地区(广东、广西种群)内部桃蛀螟基因交流程度较低,与其他两个地区之间的基因交流也比较弱,系统发育进化树也显示同样的特征,即南部地区有较高的遗传变异,但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主要的变异还是来自种群内部。4.对我国桃蛀螟地理种群三个线粒体基因进行核苷酸错配分布分析,结果显示桃蛀螟在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推测其扩张时间大约为距今14990-274450年前。5.检测桃蛀螟种群的Wolbachia感染情况,显示Wolbachia在桃蛀螟体内感染率较低,平均感染率为2.56%,且主要集中在我国南部和西南地区,但感染类群比较丰富,共检测出8种Wolbachia亚型,聚类发育树显示Wolbachia感染类型与其寄主地理种群没有有明显的分布格局。本研究首次采用分子标记的方法结合前人对桃蛀螟形态及生物学特征的描述,验证了针叶型(松蛀螟)和蛀果型(桃蛀螟)是两个不同种的推断;向GenBank提交桃蛀螟和松蛀螟的三个线粒体基因(COI、COH、Cytb)序列,与世界昆虫学界共享序列数据。也是首次利用线粒体基因对我国桃蛀螟的地理遗传分化以及种群动态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我国桃蛀螟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基因流水平和遗传分化程度以及在历史上的扩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桃蛀螟成虫的扩散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对桃蛀螟的Wolbachia感染情况进行初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其对桃蛀螟寄主的生殖调控作用奠定基础,为探索其感染是否加速寄主种群分化问题提供基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