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与社会分层”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中,伯恩斯坦的语码理论和布迪厄的资本、场域、习性等概念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外学者对此类研究已有一些积累,为本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但从国内研究情况看,研究不足、视角和方法单一等问题影响我们系统、深入地了解国内的社会分层与语言变异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以社会语言学中的变异理论和社会学中社会分层理论为基本依据,采用质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选取上海北部城区分别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两所中学的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代表我国中上阶层家庭子女及较低阶层家庭子女,笔者试图通过小范围内的实证研究探索以下问题:(1)在以上海为代表的我国现代化都市,来自不同阶层的子女在语言使用上有怎样的差异?在语言形式上是否有“限制型语码”和“精致型语码”的区分?在谈话内容上是否体现出文化资本及习性的差异?(2)不同阶层的子女的习性与教育场域中的“合法”体系存在怎样的关系? 量化分析的结果显示,两所学校的学生在语言形式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伯恩斯坦“限制型语码”和“精致型语码”的区分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我国社会。对学生话语的内容分析表明,两校学生的语言差异更多地表现在谈话内容以及相应词语的使用方面。中上阶层子女的话语表现出多元的价值观、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对抽象词语的掌握和使用能力;较低阶层子弟的话语中观点相对单一、知识面有限、对日常生活词汇掌握比较好,但对涉及社会管理和社会政治的词语的掌握比较有限。这一差异可以用两校学生所处阶层的“习性”与不同的“资本”占有来解释。 参与式观察结果表明,在七年级阶段两校学生都已适应教育场域中特别是应试环境中“合法”的体系。然而,并不是所有阶层的子女都能在学校教育中公平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