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onloup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节约资源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实际解决这些问题,我国于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的长期战略任务,并于2007年设立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者。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关于两型社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逐步深入,力求将科学合理的研究结果运用到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指导中去。本文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这一中心,从分析两型社会当前建设情况的角度入手,首先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进一步完善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其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社会发展五个方面选取了24个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和趋势外推法的思想,确定了各指标的目标值。在运用该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的过程中,选择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评价对象,收集评价对象2006年-2010年的统计数据,采用阀值法、熵值法和改进的TOPSIS综合评价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每个评价对象历年的两型社会建设情况的综合排名。根据得到的排名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按照地域将我国两型社会建设大致分为三个等级:四个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建设情况最好;东北和中部地区建设情况中等;西北和西南地区建设情况最差。在此基础上,将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深入分析了评价对象的两型社会建设情况呈现差异的原因。最后,为了促进今后两型社会的建设,针对综合评价分析反映的问题,从经济手段、科技创新、建设“两型文化”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对两型社会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结构化理财产品的设计与管理如同实体经济中的高新技术,其缺乏导致内资银行在该细分市场丧失核心竞争力,随着金融行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势必置内资银行于极为不利的位置。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的中小企业对于维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日益凸显。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更加灵活、更新换代更加迅速,更有
铁路业规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形成切实有效的竞争来提高铁路业经营绩效。尽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铁路业规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铁路业效率仍然十分低下。继续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高速发展,要求企业全面革新其在全球市场的业务开展方式。随着电子商务在流通、金融、股市、拍卖、娱乐和配送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