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犁地区位居天山西部,受西风环流影响,加之“V”字形的地形特征,导致区内降水异常充沛,享有“西域湿岛”的美誉。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对伊犁地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蒸散发研究匮乏。为了探究伊犁地区的蒸散发,本文基于伊犁地区的8个气象站数据,探讨了在伊犁地区选取何种计算参考蒸散发方法最为恰当,而后分析了参考蒸散发和盘蒸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在参考蒸散发的时空变化基础上,结合贡献率和敏感性分析法探究了单个气象因子对参考蒸散发的影响,继而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2个因子相互作用对参考蒸散发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深入明确伊犁地区蒸散发的变化情况,文章采用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产品数据对所对应站点的实际蒸散发进行了提取,对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概述,继而分析探讨了潜在蒸散发、实际蒸散发、湿润条件下的蒸散发、盘蒸发、参考蒸散发五者的关系,明确了伊犁地区不同蒸散发之间的关系,本文得出结论如下: (1)伊犁地区,在仅有温度数据的情况下,可优先选用Irmak-Allen方法估算该地区的参考蒸散发。 (2)伊犁地区1964-2006年生长季内参考蒸散发在758.9~901.9mm范围内波动,显著下降(P<0.01),于1985年左右发生突变。盘蒸发的下降趋势不显著。二者整体上都表现出3-4年和7-8年的短周期变化。参考蒸散发和盘蒸发皆以高海拔区域为中心形成极低值区,在低海拔偏西北区域形成高值区域。伊犁地区参考蒸散发和盘蒸发的空间分布相似性极高。 (3)相对贡献率分析表明,平均风速对伊犁地区参考蒸散发的变化贡献居第一,平均最高温度,日照时数和实际水汽压对参考蒸散发变化贡献次之,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贡献最小;在明确伊犁地区内部贡献率大小的区域差异时采用了实际贡献率分析法,在新源温度总体的升高和日照时数的增多对参考蒸散发增多的正贡献高于风速减少和实际水汽压增高对参考蒸散发增多的负贡献。在察布查尔,风速的减少和实际水汽压的升高对参考蒸散发的减少效应削弱了温度和日照时数对参考蒸散发的正效应。虽然昭苏和察布查尔的参考蒸散发都表现出减少的趋势,但是两者内部机制略有相异。在昭苏站,日照时数的减少,实际水汽压的减少以及风速的增多引起参考蒸散发的减少效应超过了温度总体升高引起参考蒸散发的增多效应。 (4)伊犁地区参考蒸散对各气象要素的敏感性差异显著。从绝对值看,参考蒸散发对最高气温最为敏感,其次是水汽压、风速、日照时数,对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的敏感性最低。研究区内参考蒸散发对温度的敏感性表现为,温度每上升10%,参考蒸散发则增加7.7%。研究时段内伊犁地区温度呈上升趋势,但对应的参考蒸散发呈下降趋势,说明伊犁地区存在“蒸发悖论”。参考蒸散发对风速和日照时数表现为正敏感,对水汽压呈负敏感,研究时段内水汽压增高,风速和日照时数减少,其对参考蒸散发的减小效应掩盖了温度上升对参考蒸散发的增大效应,这是致使近42a伊犁地区参考蒸散发大体上下降的根源。 (5)通径分析表明,在伊犁地区单个气象因子(平均温度,风速,实际水汽压,日照时数)的直接效应并不能完全地表示伊犁地区参考蒸散发的变化,2个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间接通径对参考蒸散发变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平均风速和平均温度不仅直接显著地影响到伊犁地区参考蒸散发的变化,并且在对参考蒸散发变化的间接效应中,二者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6)伊犁地区蒸发皿蒸发量高于参考蒸散发量和潜在蒸散发量,潜在蒸散量略高于参考蒸散量,盘蒸发与参考蒸散发和潜在蒸散发高度相关,说明盘蒸发可以很好的预测潜在蒸散发和参考蒸散发;实际蒸散发在1964-2010年表现出显著上升趋势(P<0.05),M-K突变检验表明实际蒸散发序列的突变时间是1986年开始的,与参考蒸散发突变时间1985年大致重合。实际蒸散发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由西北部以霍尔果斯为中心向东南方向以巩留为中心减小。伊犁地区实际蒸散发和潜在蒸散发的和与湿润条件下的蒸散发的比率仅有1.49,说明伊犁地区“蒸发互补”的存在,属于非对称型的蒸发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