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税法律制度构建之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tj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如印度博帕尔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到近年来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加剧。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与限制作用使得各国不得不对环境污染问题作出反应。就目前世界各国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措施来看,主要采取世界范围内联合整治,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并签订国际条约或协议来控制各国污染物排放量的形式。但这些条约或协定却因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而得不到真正实施。在一国国内,行政管制是普遍实行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在OECD国家还通过环境保险、环境信贷、征收环境税等措施来解决发展中的污染问题,并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环境税收制度。而就我国而言,在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下,我国的环境保护手段目前仍停留在行政管制的阶段,许多富于创新的环境保护手段,如环境税、环境保险、环境信贷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环境税的应用为例,在一些西方国家从理论到实践都逐渐成熟完善。但是在我国,环境税还是一项比较新的税收手段。从环境税的字面意义可知,环境税是针对环境因素征收的税种,因此,环境税在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言喻的积极作用。同时,环境税作为税收的一种,是在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引下的对税收制度的创新与发展。环境税法律制度涵盖了环境、税收等多方面关系和主体,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和特点,它能刺激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税收结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环境治理提供资金支持。综合来讲,环境税能够对环境、经济乃至社会产生积极效果。在我国,随着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入,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加之国外环境税实施的成功效果的吸引力,关于在我国开征环境税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因此,对我国开征环境税及环境税收制度的研究就便得必要。本文以我国环境税法律制度的构建为中心主题来进行写作。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环境税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环境税制度的产生不是凭空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论来源。环境税本质上属于一种税收制度,因此对环境税理论基础的分析必不可少的要从其税法、经济学等法律方面上进行。此外,对环境税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的讨论,还可以从法理学的角度、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角度来阐述。本章便是从以上四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二章国外环境税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实践。环境税制度建设于国外首先开始,并成熟与国外。因此,首先便要阐述环境税在域外的发展历程与实践效果。该章主要是对环境税制度在国外的发展阶段进行疏理,总结国外发展的实践经验,以便对我国开展环境税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第三章我国现状环境税相关制度发展现状评析。要构建我国的环境税法律制度,首先要使环境税这一新的税收制度与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相互融合。本章便是从分析评价我国现行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入手。并在此基础上,为环境税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实践提供可行性思路。第四章我国环境税法律制度的构建。本章分两步进行探讨如何构建我国环境税法律制度的问题。首先讨论在建设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税法律制度时应注意的一些基础问题。其次是具体制度设计问题。基础性问题是对我国环境税制度进行具体设计的前提。通过分析我国在环境税法律制度建设上应注意的问题,我国环境税制度的建设才能少走弯路,相关制度的具体构建才更加清晰。
其他文献
汞是一种具有持久性、易迁移性和高度生物蓄积性的全球污染物,环境汞污染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生活垃圾焚烧是全球人为源大气汞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生活垃
2017年五一节前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治陋习、树新风、扬正气,确保节俭、文明、廉洁过节,湖南省纪委印发了《关于开展2017年五一端午节期间纠正“四风”专项监督检查的通知》。在五一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为廉洁自律打上“着重号”,反的是“四风”,树的是新风,既浸润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清朗风气,也是湖南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缩影。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管党、
铁是地壳中含量第四丰富的元素,是重要的氧化还原变价金属,其循环是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驱动力。铁循环过程能耦合污染物的降解、重金属的迁移转化以及生源要素循环等
开发中草药甲鱼饲料添加剂系列配方机理的研究江阴市沪澄特种养殖研究所张兆华随着全国各地养鳖业的迅猛发展,甲鱼从野生自然环境转为人工繁殖饲养,生态环境突变,养殖者追求高效
天津位于环渤海的中心区域,具有比较强大的综合实力,其中工业实力尤为雄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推动了天津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导致了生产生活中污染物排放量的急剧增加,从
政体变化是指政体中的基本板块和非基本板块发生变化,又有板块的增减和大小调整之分。政体变化一般应以修宪为前提,但修宪不一定都涉及政体变化。我国1954年《宪法》后政体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