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野罂粟及其总生物碱(Total Alkaloids of Papaver Nudicaule, TAPN)具有抗腹泻型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的临床与药理研究和工作基础,以传统医药理论和应用背景为参考依据,利用化学分离分析技术,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从野罂粟有效成分在大鼠不同脏器组织分布规律及其对胞内第二信使cAMP、cGMP含量影响的角度,探讨野罂粟归大肠经的理论的实验学依据;同时通过对大鼠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含量及其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分析,揭示野罂粟抗腹泻型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应用番泻叶加冰乙酸化学刺激法,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腹泻模型;2.采用醇提碱沉、氯仿萃取野罂粟总碱;3.应用HE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定性测定各时间点不同组织脏器中野罂粟碱分布规律;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不同组织脏器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 AC)、环磷峻腺苷(cyclic AdenosineMonophosphate, 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含量;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荧光实时定量RT-PCR技术,测定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和血管活性肠肽受体mRNA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Receptor mRNA, VIPRmRNA)的表达。结果1.与模型组大鼠比较,野罂粟组及洛哌丁胺组大鼠腹泻指数显著下降(P<0.01)、便潜血程度均转为弱阳性,部分已呈阴性;病理形态学显示大鼠结肠粘膜上皮完整、排布均匀,腺体排列整齐,仅见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2.通过对野罂粟组大鼠各组织脏器二级质谱检测,发现野罂粟治疗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胃及大肠内有野罂粟碱分布;3.与模型组大鼠比较,野罂粟组大鼠脾、大肠、小肠内AC含量显著上升(P<0.01或P<0.05)、心内AC含量显著下降(P<0.01);胃内cAMP含量显著上升(P<0.05)、大肠内cAMP含量显著下降(P<0.01);大肠、脑内cGMP含量显著上升(P<0.01或P<0.05)、肺内cGMP含量显著下降(P<0.01);大肠内cAMP/cGMP比值显著下降(P<0.01);肝内AC含量与cAMP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1或P<0.05);4.与模型组大鼠比较,野罂粟组大鼠结肠组织内VIP含量显著下降(P<0.01)、VIPR1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VIPR2mRNA表达量也呈下降趋势,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野罂粟总碱可有效降低腹泻大鼠腹泻指数及便血程度,能明显改善大鼠腹泻症状;2.野罂粟总碱可促进腹泻大鼠受损结肠组织修复,恢复其功能;3.野罂粟总碱作用后,可在腹泻大鼠胃、大肠内检测到野罂粟碱的分布;4.野罂粟总碱可使腹泻大鼠胃、肺、大肠、脑内环核苷酸含量或其比值产生显著性变化;5.野罂粟总碱可使腹泻大鼠结肠组织内VIP含量下降,同时能够下调腹泻大鼠结肠组织内VIPRlmRNA表达量。6.从野罂粟碱在大鼠大肠内的分布、大鼠结肠组织内VIPRmRNA表达变化及各脏器胞内cAMP. cGMP含量及比值变化三个方面,为野罂粟归大肠经理论的阐明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