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酸甘化阴法的文献研究,为酸甘化阴法的历史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较为详细、全面的资料,为临床医家更加准确、灵活的应用此法,提供较为完备的理论,满足临床应用与学术研究的需要。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酸甘化阴法相关古代文献进行全面收集,运用检索的方法考证酸甘化阴法的具体出处;整理出酸甘化阴法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研究其中发生的演变;探讨酸甘化阴法的内涵及配伍形式;整理酸甘化阴法适应症、常用方剂、典型医家和医案。结果:明确“酸甘化阴”一词最早源于《临证指南医案》;“酸甘化阴法”一词首次出现在《医学实在易》;酸甘化阴法哲学理论源于易经中的《连山易》和《归藏易》,以及道家的重阴思想;酸甘化阴法的医学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经过《伤寒论》的运用和金元时期的发展,最终丰富于明清;金元时期滋阴学派的出现促进了酸甘化阴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从医学理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改变等角度阐述这一发展的原因;归纳出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应用;整理出代表性的医家与典型医案。结论:古代医家对酸甘化阴法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临床应用案例较多,他们将这种治法广泛应用于治疗外感和内伤杂病中;总宗《黄帝内经》,师从仲景;此后运用酸甘化阴法的医家辈出,因其师承、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历史社会因素影响,各有其理论依据及用药特点;滋阴学派和温病学派促进了酸甘化阴思想的发展;他们注重酸甘化阴药物和甘寒苦寒药物合用来滋阴降火;温补学派善于运用酸甘化阴补阴的同时补阳,注重阴阳同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