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初等女学课程的变迁研究——以近代学制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d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研究作为学术界的热点,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与女性教育相关问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子一直无缘于学校教育“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一直像一道枷锁,将女子深深的桎梏于家庭之中。这种基调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汉代是女子教育内容的定型时期,它对后世的影响至深至远。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被推向极致。  鸦片战争打开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西方“男女平等”、“天赋人权”等观念的传入与中国本土传统女子教育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已经势不可挡,然而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壬寅学制》将女子教育排斥在外。《癸卯学制》只是在《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里将其包含于家庭教育之中。直到清政府正式出台《女子学堂章程》,使得女子的教育被承认,且得到相应的合法地位。  本研究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等方法。首先简单梳理了中国传统女教的内容;然后结合时代的大背景,以近代三次学制变革作为时间节点,通过分析学制变革当中的官方章程与学校令等文本,以求生动、细致地呈现官立初等女学课程的真实发展状况;最后对其变迁过程当中所呈现的特点进行概括与分析,希望能为近代女子教育理论研究的完善贡献一份力量。  1907年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保持了我国“男女有别”的封建传统,设立了男女两性双轨的课程体系。从课程内容,授课时数等方面都多有不同。辛亥革命后,民主气氛相对浓厚。在女学课程设置上也有所变化,《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女子不另设课程标准,但就其各级学校增损其学科。相较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五四前后思想解放和女子运动的发展,女子教育出现了新气象,构建平等的教育机制,供男女共同享用。为了培养女公民,彻底实现女性解放,在《壬戌学制》中彻底向男女两性双轨的课程体系行了告别礼。  从整个过程来看,初等女学课程的变迁呈现出如下特点:在课程目标上,从培养“贤妻良母”向“女国民”转变;在课程内容上,和男性从“分离”走向“统一”;在课程设置上,逐渐完善,并注意遵循教育规律;在变迁动力上,背后交织着文化冲突。
其他文献
据《瑞典日报》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过去20年里,每隔5年对4 200名25岁至80岁的瑞典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者的情节记忆力一代胜过一代,也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