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式热回收空调系统热回收性能分析及节能性研究

来源 :安徽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v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建筑的使用功能日益增多,人们在建筑中居住和生活的时间也越来越久,建筑空调能耗的比重逐年增大,而人们建筑舒适性要求的提高,新风能耗在建筑空调能耗的比重也逐年升高,尤其是商场、办公等人员较为密集的场所,为排除室内污染物,维持室内人员所需的氧气,新风能耗将会更大。本文首先通过对热回收装置的介绍,分析了热管热回收装置的优势,利用焓湿图分析热回收装置的可行性。对热管的传热极限进行分析,并通过热管换热器的理论计算简要描述了其设计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一次回风变风量热管式热回收空调系统,该装置通过建筑的使用系数来确定新排风量,进而来调节新风量减少新风能耗,并对其在冬夏季以及过渡季节的运行模式进行介绍。通过该装置设计了实验测试方案,研究热管换热器的热回收性能,并分析了其在商场及办公建筑的节能性。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夏季时,热管换热器热回收效率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环境温度在27℃-30℃间变化时,热回收效率升高较快,环境温度在30℃-40℃间变化时,热回收效率稳步升高;冬季时,热管换热器热回收效率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当环境温度在10℃-16℃间变化时,热回收效率升高较快,环境温度在-2℃-10℃间变化时,热回收效率稳步升高。(2)夏季时,迎面风速分别为1.5m/s、2.0m/s、2.5m/s、3.0m/s时,其热回收效率分别为85.2%、77.8%、72.1%、71.3%,可见热回收效率随迎面风速的增大逐渐降低,迎面风速超过2.5m/s之后,热回收效率变化缓慢。(3)比较冬夏季相同温差下热回收效率值,取室内外温差为10℃进行分析,即夏季室外温度为34℃,热回收效率为70.8%,冬季室外温度为8℃,热回收效率为热回收效率56.4%,冬季的热回收能力仅为夏季的79.8%。(4)排/新风比m_p/m_w分别为60%、90%、100%时,随着排新风比的不断增大,热管换热器的热回收效率是不断增大的,但由于夏季空调房间内需维持一定的正压,即保证送风量高于排风量,因此排/新风比宜选择90%。(5)为保证热管热回收装置的热回收能力,确定热管热回收装置的启动温度,夏季室外温度高于30℃,冬季室外温度低于10℃时,热管热回收装置启动,当温度不满足该条件时,旁通支管开启,热管热回收装置不运行。(6)在办公建筑中,常规定风量系统年节能量为32881137.75kJ/a,该变风量热管式热回收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年节能量为36780003.1kJ/a,为常规定风量节能量的1.12倍。在商场建筑中,常规定风量系统年节能量为35641370.25kJ/a,该变风量热管式热回收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年节能量为43599397.9kJ/a,为常规定风量系统节能量的1.22倍。对于建筑功能不同的建筑,即使新风量相同,室外气象条件相同,不同建筑的热回收量仍不相同。
其他文献
<正>咯血多由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器质性病变引起,但有约7.0%~25.0%大咯血无上述肺部病变[1-2]。临床上亦可见部分患者术前CT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首先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培优汰劣逐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吻合的专业结构。在建立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时,必须厘清主体职责,科学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有效的防范黑客对我们电脑的入侵和破坏,仅仅被动的安装防火墙是显然不够的,我们更应该了解一些常见的黑客入侵手法,针对不同的方法采
<正>(2018年6月28日)"七一"前夕,给全厅副处级以上党员干部讲一次党课,是中办连续几年的一个好做法,今天我们仍然用这种方式纪念党的生日。这次党课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新时代
通过比较每年与其上一年报道的甲流病毒HA蛋白质序列之间的差异,构建了突变度的算法。对所选的1916-2014年HA蛋白质序列利用此算法计算出每年的突变度,观察到这4次大型流感爆
闪存是电脑用户转移或存储资料时的必备之物,在许多用户的闪存中,常常存放着大量重要文件。许多用户认为,自己不能时刻坐在电脑旁,因此将重要资料放在电脑中不安全,不如将它
朱熹、张栻、林用中同游南岳衡山时,在7天内写作唱酬诗149首,编为《南岳唱酬集》。张栻的《南岳唱酬序》以“序”为名,实则记述了游玩经过,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的名篇。之后,
<正>银监会已于近日下发了最新版的《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指引》,加大了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的考评力度,要求信托公司对每个风险项目明确处置措施、时间表和预案,并将所
"角药"是基于中医药性理论,将三味具有相互促进或相反相成等作用的中药联合配伍而成,始见于仲景《伤寒杂病论》。仲景经方中有40余首独立成方的角药,其用药精炼,配伍巧妙,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