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是一个重生死的民族,重死并非表现为喋喋不休地谈论死亡,而是表现为重丧的主张和行为。丧葬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段,反映出国家礼制与社会生活习俗的诸多形态。史学界对丧葬问题有着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注意到,在秦汉时代的丧葬活动中,人们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表现出一些禁忌行为和心理。以此作为切入点,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丧葬问题的认识,丰富我们对秦汉时期死亡观念的理解。
第一章借鉴了人类学研究中的“过渡礼仪模式”,对中国古代的丧葬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汉代的厚葬之风的考察,认为汉代倡行的“孝道”、社会各阶层对财富地位的炫耀与追逐以及灵魂不灭的观念是厚葬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礼与俗的分析,可以看到在丧葬的操作层面,由于各种流行观念的吸收和禁忌的影响,人们在礼制与习俗之间表现出操作层面的差异性。
第二章具体讨论了葬日选择的问题。首先,通过分析《日书》中“葬日”内容的记录,认为秦汉时期人们选择葬日的原则是死日与葬日要阴阳结合,奇偶相应。其次,统计了文献与考古资料中有明确卒日与葬日的信息数据,可以认为人们基本上遵守了上述原则,避免在禁忌日期下葬。
第三章着眼于葬地与风水。秦汉时代对卜宅非常重视,并出现了专门的书籍供人们使用,人们相信为亡者选择吉宅不仅可以使亡者长眠,更能为子孙佑福。通过分析先秦以来的择穴记载,总结出汉代人青睐向阳、高敞、视野开阔的地方作为墓地,同时也兼顾山脉、水文、地势和周围环境等因素。在墓向的选择上,似乎没有特别的禁忌,秦人墓葬以西向为多,汉人墓葬中,东西向与南北向之墓葬数量并无太明显差别。
第四章着重于特殊性的考察。秦汉时期人们对于凶死者有一些特殊的处理方式。受“全身”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兵死、坠杀、溺水而亡者有违孝道,丧礼往往很简陋,不举行吊丧,甚至不被允许葬入祖先之茔域,并成为人们禁忌的对象。此外上冢不可带刀、不可哭、不可吐唾,这些禁忌与当时流行的神鬼观念有密切的关联。夭亡者,丧礼一般较简单,儿童多采用瓮棺葬,因为天命短促,未尽人伦,往往被视为福虚之人,成为人们避忌的对象。墓葬中的特殊随葬品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禁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