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丹毒的临床表现(包括皮温是否升高、皮下是否有硬结、皮肤是否伴红斑、是否伴发静脉曲张、是否伴水肿、淋巴水肿、发病部位、诱因、伴发的其他疾病等)和12项实验室检测值(白细胞总数升高概率、中性粒细胞数升高概率、淋巴细胞升高概率、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概率、血沉升高概率、γ球蛋白比率升高概率、CRP值升高概率、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阳性概率;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24小时尿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简称FG)和D-二聚体(D-dimer,简称DD));初步评估丹毒患者肾损害和纤溶凝血系异常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3年9月住院的丹毒患者93例临床资料,并选取实验室资料符合的53例丹毒患者的血清β2-MG、24小时尿蛋白、FG和DD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评估丹毒患者肾损害和纤溶凝血系异常的的直线相关性。结果:(1)丹毒患者93例中,丹毒的皮温升高概率、硬结发生概率、皮肤红斑发生概率、溃疡发生概率、伴发静脉曲张的概率、伴水肿的概率分别为96.77%、2.15%、98.92%、2.15%、0、1。丹毒好发于单侧下肢,特别是小腿占86.02%,面部、上肢分别占9.68%、4.30%;大多无明显诱因为75例,占80.65%;癌切除术后占3.23%;下肢运动过度占6.45%;外伤3例,占3.23%;蚊虫叮咬后诱发占2.15%。伴发热的概率为10.75%。伴发疾病中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淤积性皮炎、手足癣、桥本甲状腺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分别占22.58%16.13%、5.38%、2.15%、6.45%、2.15%、13.98%;丹毒的白细胞总数升高概率、中性粒细胞数升高概率、淋巴细胞升高概率、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概率、血沉升高概率、γ球蛋白比率升高概率、CRP值升高概率、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阳性概率分别为32.26%、38.71%、0、9.68%、71.43%、50.56%、72.22%、5.66%。(2)53例丹毒患者中血β2-MG和24h尿蛋白值均升高者9例(16.98%);FG和DD值均升高者27例(50.94%),血β2-MG和FG均升高者9例(16.98%)。血β2-MG与FG两变量无直线相关P>0.1。结论:(1)结合丹毒皮温升高、红肿热痛,好发单侧下肢的临床特征及常规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CRP值、血沉这几项值升高有助于丹毒的诊断。(2)丹毒伴发全身发热、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较常见;下肢肢体过度疲劳(包括长途骑自行车、长跑、踢球、长途步行等)均可诱发丹毒。(3)部分丹毒患者可发生肾损害和存在血栓形成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