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在整体上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人类活动与地貌的关系是人地关系中重要的一环。地貌的差异决定着人类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活动方式的差异,同时人类活动又对不同地貌的生态环境造成改变和破坏,所以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土地利用是自然基础上人类活动的直接反映,是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也是自然与社会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通过不同地貌区中土地利用格局特征可以分析出人类活动的方向和强度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不同地貌区自然资源的干扰程度,为更好处理人地关系提供依据。本文以以苍溪县为例,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分布指数,利用Fragstats4.2、ArcGIS等软件对研究区不同地形地貌进行土地利用格局分析,在分析研究区地貌与土地利用格局之间影响情况的同时,为苍溪县人地关系优化提供参考建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对苍溪县土地利用进行整体上进行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将苍溪县土地利用类型分成7类,按照高程、坡度和坡向三类地形因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以耕地林地为主,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以及园地,最后是草地和未利用地。耕地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斜坡和缓陡坡地区,主要以阳坡和半阳坡为主,研究区域耕地在高程第1等级上优势并不明显,甚至低于第5等级,建议加强低海拔地区的耕地种植;而高海拔地区采取适当退耕还林或者还草,提高种植效率的同时降低水土流失风险,同时耕地在>25°的陡坡仍有分布,建议研究区加强平地和缓坡地的耕作,在坡地及缓陡坡地地区进行坡改梯工程,将不利于保土、保水、保肥的山坡,改造成梯田种植作物,在陡坡处应退耕还林或草。建设用地分布离不开林地,并对林地的破坏程度较大,同时未利用地的分布随建设用地的分布变化而变化,建议加强建设规划程度,对建设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提高关注。(2)将研究区分为浅丘区、深丘区和低山区三种地貌单元进行土地利用格局分析。土地利用破碎程度总体来说深丘区>低山区>浅丘区;在浅丘区,集约与未集约用地所产生的土地利用面积两极分化程度更严重;低山区由于地势起伏度变化程度高于深丘区,其土地利用面积差异程度较深丘区更大,仅次于浅丘区。随着地貌类型从浅丘区向低山区转变,林地的破碎程度增加,但破坏程度减少,建议在浅丘区高海拔地区加强退耕还林以及对林地保护程度。浅丘区斑块形状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大,规划程度和集约利用程度更高,其次是深丘区,最后是低山区。(3)耕地、林地和草地破碎程度表现为深丘区>低山区>浅丘区,园地和未利用地破碎程度表现为深丘区>浅丘区>低山区,水域用地表现为浅丘区>深丘区>低山区,建设用地表现为低山区>深丘区>浅丘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平均斑块面积波动程度表现为浅丘区>深丘区>低山区,林地表现为低山区>深丘区>浅丘区,园地表现为浅丘区>低山区>深丘区,草地和未利用地表现为低山区>浅丘区>深丘区,水域用地表现为深丘区>低山区>浅丘区。浅丘区林地形状最规律,破碎度最小但破坏程度最大,浅丘区应加强林地保护、退耕还林以及退园还林程度;园地在研究区种植是最优先选择,但耕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基础保障之一,在研究区存在广种薄收的思想,适当减少园地的种植,增加高标准农田的面积也是优化研究区人地关系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