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病毒感染所引发的疾病在感染性疾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病毒较其他微生物相比具有更强的致病力、感染性和致死率,且尚缺乏有效的预防、治疗手段,引起了某些流感疾病的流行暴发与传播,其中以禽流感病毒尤为突出。由于流感病毒表面蛋白的抗原成分频繁突变及抗原漂移,人类机体缺乏相应的抗体,并且人类可以通过流感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微乎其微。尽管存在抗病毒药物和流感疫苗,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仅在发达国家,流感每年可引发3百万到5百万的危重疾病,导致25万到50万人口死亡,在发展中国家可能会更高。研究发现,流感重症感染可以造成全身脏器广泛的病理损伤及严重的并发症,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然而,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研究显示,流感病毒的致病可能与其引发的机体高细胞因子风暴、宿主对流感病毒的遗传易感性、病毒血症有关。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是存在于病毒颗粒表面的糖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病毒致病力的关键因素。血凝素具有在体内外可引发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的特性,研究表明流感病毒通过凝集特性而向全身播散,我们推测达到一定浓度的血凝素引发的凝集反应与病毒的致病相关,可引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因此,我们应用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诱导大鼠体内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探索凝集反应对大鼠血浆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D-二聚体、IL-6水平及肺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探究流感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SPF级健康SD大鼠(雌雄不限,180-200g)共42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physiology saline group)对照组,浓度分别为5mg/ml、10mg/ml、20mg/ml PHA组及相应浓度的灭活PHA组,每组6只。通过尾静脉分别向大鼠体内注射生理盐水、不同浓度的PHA及灭活PHA,剂量为1.5ml/100g体重。给药4h后,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大鼠,下腔静脉取血,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TF、D-二聚体及IL-6的含量。透射电镜下观察大鼠肺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1.大鼠血浆TF含量:5mg/ml、10mg/ml、20mg/ml植物血凝素组大鼠血浆中的TF含量分别为(123.04±35.96)ng/L、(134.67±48.49)ng/L、(132.78±26.29)ng/L,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77.28±23.50)ng/L及相应浓度的灭活植物血凝素组(74.65±11.44、79.75±10.70、86.56±9.9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浓度植物血凝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各浓度灭活植物血凝素组大鼠血浆TF含量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大鼠血浆D-二聚体含量:5mg/ml、10mg/ml、20mg/ml植物血凝素组大鼠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12±0.82、2.27±0.74、2.77±0.93)ng/ml,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0.57±0.35)ng/ml及各相应浓度灭活植物血凝素组(0.49±0.25、0.47±0.20、0.48±0.17)ng/ml,均P<0.05。各浓度的灭活植物血凝素组大鼠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浓度植物血凝素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1)。3.大鼠血浆IL-6的含量:5mg/ml、10mg/ml、20mg/ml植物血凝素组大鼠血浆中的IL-6含量分别为(29.20±9.87)pg/ml、(26.48±4.82)pg/ml、(26.12±6.00)pg/ml,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7.00±2.72)pg/ml及相应浓度的灭活植物血凝素组(17.02±2.54、14.77±1.22、15.07±1.10)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浓度植物血凝素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1)。各浓度灭活植物血凝素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大鼠肺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态:5mg/ml、10mg/ml、20mg/ml浓度植物血凝素组大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溶解,胞质疏松,边界不清,线粒体肿胀,基膜增厚甚至断裂,含气小泡减少,且损伤程度随着植物血凝素浓度的升高而加重。各浓度灭活植物血凝素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正常,内皮细胞扁平,边界清楚,细胞器结构正常,含气小泡丰富。结论:体内发生的红细胞凝集反应能够破坏内皮细胞,导致机体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异常,这可能是流感病毒感染体内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紊乱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