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国内外创新理论及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结合各地区的面板数据,定性讨论与定量分析紧密结合,对我国各省份及区域的创新能力、创新效率进行了数量研究。 在绪论中,作者结合目前我国各地区创新发展状态及已有的创新能力、创新效率的研究背景,鲜明地指出了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文章的研究目的,希望通过该文章的研究,分析我国各地区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其出现的原因,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的建议与对策。同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之处。 第2章中,作者将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理论及评价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分别从创新的概念和内涵、区域创新的影响因素、区域创新的研究对象等方面对国内外在区域创新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评述,进而探讨了对我国区域创新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借鉴意义。 从第3章起,沿着区域创新能力水平评价-区域创新效率评价-区域创新发展速度分析的主线,对我国区域创新情况开始进行实证研究。在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中,首先理清创新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影响创新效果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筛选相关指标,结合我国各地区经济及创新方面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及因素分解方法,对我国29个省份地区的现有创新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根据回归结果对影响创新的因素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和分析,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总体概况的描述。 在第3章对我国各地区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有了总体了解之后,第4章将研究焦点放在了创新效率上。首先作者强调了创新效率对地区经济的重要性,点明了研究的意义,然后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29个省份地区的创新活动效率进行了评价,同时根据区位的不同,从东、中、西部的角度对我国传统的三个经济区域创新效率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区域间的差异受区位的影响程度;另外,将研究时期划分为三个五年规划的时段,按照不同的五年规划时期,对比了我国各区域在15年中创新效率的发展和变化,增强了对我国创新发展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第5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借助函数数据分析的思路,采用面板数据的动态聚类方法,重点研究了我国各地区创新的发展速度,并根据发展速度将我国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结合各地区的创新水平探讨能力、效率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因子分析,提取影响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其差异性及影响程度。然后通过创新水平和发展速度聚类结果的对比,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创新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以及造成创新水平与发展速度不一致的原因,更加深入的探讨我国区域创新现状及会影响未来的发展的各项因素。 在对我国各地区的创新水平、效率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之后,发现部分创新水平较高的沿海省市已经出现创新速度收敛的现象,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需要对这些地区进行创新模式的整改和调整。为了能进一步分析区域创新模式的现状,从微观层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区域创新中最基本的单元——企业的创新情况,笔者选择了沿海创新水平较为突出的广东省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我国创新改革的前沿阵地——深圳市作为深入分析的对象,通过问卷对深圳市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关于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效率方面的调查,旨在了解目前我国企业的生存现状以及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以及作为区域创新主体中的一员,企业在创新集群中的作用,为更好地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的创新效率提供微观层面的参考。 文章的第7章,结合文章第3-6章的实证研究结果,对我国各地区及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同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