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发生在鼻腔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也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变应性鼻炎的发病逐渐增加,约为10%至25%的水平[1]。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既与环境因素有关,也与相关特应性个体有关。不同地区的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可能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对一定地区内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进行不同变应原的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对临床上发病的预防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能为当地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变应性鼻炎的研究热点。近些年,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Th)的免疫失衡机制逐渐被认为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关系密切。目前研究发现,Th1/Th2细胞免疫失衡机制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有关[2,3],但是近年的研究认为Th1/Th2失衡在解释上仍然有其不足的方面。随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及Th17细胞的发现及进一步研究,引起了对Thl/Th2细胞失衡经典模式的调整,进一步揭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目的:通过对晋西北某地人群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状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AR的发病情况,并对其变应原种类进行分析。对间歇性变应性鼻炎(intermittent allergic rhinitis,IAR)患者外周静脉血中Th17、Treg的检测并分析,探讨这两项指标在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为当地变应性鼻炎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层、对照的原则,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来源于北京协和医院,王良录),对疑似患有变应性鼻炎的官兵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专科查体(2009年,武夷山标准),并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分析调查表及皮肤点刺的各项数据。对筛选出符合条件的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抽取静脉血检测外周血中Th17及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的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别处于间歇期、发作期前、发作期的IAR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Treg水平。Th17及Treg的数据用BDFACSDiva软件分析,结果分别以CD4~+IL-17~+T淋巴细胞、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的百分比表示。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间歇期、发作前、发作期)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均采用x|±s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出流行病学调查表共计2012份进行初筛,收到有效流调表1852份,无效160份,临床诊断变应性鼻炎患者共计171人,其中男146人,女25人,患病率为9.23%,男女患病率分别为8.23%和32.47%,所有患者中18至35岁年龄段占90.65%,变应性鼻炎的皮肤点刺试验的阳性率为53.8%,点刺结果以吸入季节性变应原过敏为主,其中以艾蒿、杂草、豚草、禾本科/谷类等植物比例最多。2.变应性鼻炎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Treg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Th17:间歇期0.86±0.65、发作前1.82±1.09、发作期2.71±1.03、对照组1.72±0.69,表现为间歇期较对照组降低,发作期前、发作期较对照组升高,间歇期至发作期逐渐升高(p<0.05);Treg:间歇期3.50±1.43、发作前3.53±1.27、发作期4.43±1.75、对照组6.84±1.52,表现为患者各期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结论:1.通过对晋西北某地1852份资料进行调研,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为9.23%,男女患病率分别为8.23%和32.47%,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中18至35岁年龄段占90.65%,发病月份最多的是7、8、9三个月(出现频率分别为68、83、81次)。受调查的患者中,以鼻塞及流涕对生活的影响较大,总体影响较明显。2.变应性鼻炎的皮肤点刺试验的变应原中,在人数上及反应的严重程度上均以吸入类季节性为主。3.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Th17的表达呈现出间歇期降低,发作期前、发作期升高的趋势,可能Th17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起促进作用。4.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Treg表达下调,可能Treg的缺陷会导致患者免疫抑制作用的减弱,促进了AR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