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福斯特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g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小说家,他的作品进入中国呈现了独特的特点。近年来,“福斯特热”升级。E·M·福斯特在中国的接受史既是对以前研究者研究的梳理史,是“研究的研究”,又要求在梳理过程中能把握重点,提出自己的观点,不以前人为囿。笔者在共时维度和历时维度的基础上,对福斯特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接受原因、接受内容、接受前景做了考察。遵循着小说理论——电影——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的接受路径,福斯特越来越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中国接受者所采用的理论方法、接受范式多种多样,如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批评视角(包括后殖民主义、生态主义、女性主义、人文思想等)来分析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其中有不少独到见解和新观点。因此,提炼出接受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说主题词和艺术关键词有助于读者对福斯特在中国的接受情况有总体的了解。除梳理外,笔者还对福斯特研究视野的扩展和未来研究的新趋向作了预测。作者希望后来学者在了解福斯特的接受史后,在国外有关福斯特的研究成果不断被译介进入国内后,能运用更为新颖的研究视角来研究福斯特的作品,不断扩大研究领域。
其他文献
希尼曾在《紫衫之湖》中描绘一个“复原的世界”。论文以希尼最后三本诗集为研究对象,旨在梳理其晚期诗歌中的反讽类型,并在反讽的视角下解读“复原的世界”的深层含义。引言
明代柳州张翀,既是贵州“三迁客”之一,又是明代“柳州八贤”之一。在较少收录广西文人作品的四库全书中收有张翀的《浑然子》,可见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诗文创作方面也有颇
自16、17世纪起,诗经学在海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而逐渐深入的过程,它不仅在纵向发展上具有译本多样化且逐渐趋于精细的特性,在横向发展上,也经历了对文本内容从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