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慰安妇题材电影《二十二》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是中国首部票房破亿的纪录片电影。在90年代之前,“慰安妇”一词几乎消匿在大众视野中,作为创伤记忆的“慰安妇”历史事件,近几年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且大多集中在对书籍史料,媒体文本,博物馆等记忆载体的研究。本文从影像角度出发,研究纪录片《二十二》如何对“慰安妇”集体记忆进行文化创伤的构建,以及官方、民间两大记忆社群如何对影片进行创伤解读、构建与“她们”分担苦难的人类创伤记忆,既丰富了影像记忆中对于纪录片的研究,又弥补了以往将“媒体记忆构建”与“受众记忆接受”两者割裂开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从“影像”、“受众解读”两个核心展开,研究样本来自《二十二》、豆瓣电影民间跟帖、淘票票电影民间跟帖、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主流媒体在线上各平台的解读文本。研究发现,《二十二》从时间、空间、创伤叙事等多角度,成功地将“个人苦难”表征为人类文明创伤,引发人类共同体成员对“活着”的永恒思考和追求,对生命的敬畏引发跨越国际、代际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官方、民间两大记忆主体在对《二十二》的解读中,在共同记忆的基础上,呈现出差异化的解读框架和情感诉求,两者对“人类命运”虽有提及,但因未能跳脱出“受害国”的身份,在文化创伤的接受和重构上也难以超越国家族群的限制,导致文化创伤解读的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