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产业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关联性实证分析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内贸易自上世纪60年代就已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主导趋势,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两个国家贸易合作深度的关键性指标。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虽然双边资源和经济互补性较强,但是产业内贸易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水平较低,且主要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整体结构仍呈现“二三一”状态,且重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稳居主导,基本反映了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结构现状。 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理论一直是本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二者的关联近年来也备受关注,但围绕双边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回顾产业内贸易及产业结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建立定量、定性分析框架,侧重研究中美产业内贸易现状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并试通过计量分析检验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美产业内贸易程度和规模的基本假设,最后试据此提出适应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发展中美产业内贸易的策略思路。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量较大的数据的采集、汇总和测评工作,尝试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将中美产业内贸易状况与我国产业结构关联性相联系,并通过对表现产业内贸易规模的产业内贸易总值和表现产业内贸易程度的G-L指数与一系列产业结构相关指标进行全面分析,试验证我国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
其他文献
IPO发售机制(IPOMechanism),指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发行人或承销商确定IPO股票发行价格并出售给投资者的一种发行制度。这种发行制度,具有两个基本的功能:第一,确定IPO股票的发行
近年来,有关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经营之间的关系,实务界与学术界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尽管已有大量的实践和学术成果表明多元化战略对公司绩效存在负面影响,但仍有大量公司坚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