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CTangiography,SCTA)是CT最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技术之一。SCTA是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原始数据经过图像资料的多种三维后处理后得到的血管重建图。不少国外学者提出,在临床应用中,CT血管造影的诊断效果可相当于甚至超过传统血管造影[1-3]。目前SCTA在腹部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对腹部大血管本身病变的诊断,而是逐渐扩展到中小血管。
众所周知,传统介入血管造影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其有创,收费高,不能显示软组织等使其难以成为普及的血管检查方法。现今,在国外不少影像中心,CT血管造影已经取代传统血管造影成为大部分血管性疾病诊断评估的主要手段[4]。近年开始使用的64层螺旋CT实现了空间分辨率上的各向同性,扫描覆盖范围广,进一步拓宽了腹部CT检查的应用范围。64层CTA不但能应用于腹主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的检查,对腹部中小血管也有很好的显示作用,为腹部血管病变的诊疗提供极大帮助。
近年来,腹部血管粥样硬化病变逐渐引起注意。除腹主动脉常可见粥样硬化灶或形成腹主动脉瘤外,肠系膜动脉、脾动脉、肾动脉等均可因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相应器官的缺血改变,但由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容易忽略。腹部肿瘤是临床常见病,常规CT横断扫描判断肿瘤与血管的关系会由于容积效应产生假象,单纯用横断面判断血管是否受侵局限性很大。64层CT的快速多期容积扫描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能对腹部大范围的中小血管清楚显示,诊断结果更可靠。除常用的SCTA后处理技术外(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表面遮盖、仿真内镜等),64层螺旋CT还提供了一项新的血管显像技术——血管探针技术。它以二维形式直接显示所选取中小血管的剖面图,显像方便、直观,在冠脉成像应用研究中已显示一定的优势,能够显示冠脉粥样硬化斑的性质和狭窄程度,为冠脉支架放置术前筛选检查提供很好的手段。血管探针的特点是能够显示中小血管管腔和管壁的情况,它能否显示腹部中小血管粥样硬化和肿瘤侵犯的病理现象,是本研究要解决的2个主要问题。
研究目的①探讨64层CTA在腹部中小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②探讨64层CTA在腹部中小血管肿瘤侵犯程度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第1章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部中小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机,筛选出发现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的病人70例,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及多平面重建(MPR)进行腹部动脉血管重建,再分别选取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下动脉(IMA),脾动脉(SA),双肾动脉(RA),应用血管探针技术(VP)成像。检出腹部血管解剖变异及异常供血动脉的病例。观察64层CT显示腹部血管分支的能力及可显示的最小血管管径。应用血管探针技术,检出上述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灶,并将结果与VR、MIP的显示情况对照。所有图像均由2名中级职称医生分别判读,以一致意见为准,少数判断意见不统一时,经讨论统一判断结果。
结果应用容积再现(VR)显像,检出腹部血管解剖变异2例,肿瘤异常供血动脉2例。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对4级分支的显示率为64.3%、64.3%及100%。应用血管探针(VP)技术测量得出可显示的最小血管管径范围为0.6-2.5mm,2mm以下血管显示率为98.5%。VP检出SMA、IMA、SA、RA出现一处或多处粥样硬化病灶共34例,共检出病灶59处,VP测得狭窄度<30%,30%-50%,>50%分别有11、15、5例。VR及MIP均无一例明确显示<30%的狭窄管腔,且不能明确显示软斑块。对单纯钙化斑的显示,MIP检出结果与VP相同,VR有1例显示不清。对钙化软化斑的显示方面,本组有3处因钙化斑较小VR、MIP显示不清。
结论1.64层CT血管造影能显示腹部4级或以上分支血管,能清楚显示2mm以下的血管(显示率达98.5%),甚至能显示1mm以下微小血管。
2.64层CT血管探针技术较全面检出腹部SMA、IMA、SA、RA的粥样硬化灶。
3.在诊断腹部中小血管粥样斑块、微小钙化灶、血管轻度狭窄等方面,血管探针技术的敏感度较VR及MIP高。
第2章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腹部肿瘤25例,胰腺癌9例,肝细胞癌8例,腹腔其他恶性肿瘤8例。将腹部动脉、门脉期原始扫描资料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主要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动脉、门脉期血管三维重建。观察以上病例主要相关血管的改变,并分析征象表现。在各类CTA表现的血管中,分别随机选取血管3支,行VP显示,分析征象表现。所有图像均由2名中级职称医生分别判读,以一致意见为准,少数判断意见不统一时,经讨论统一判断结果。
结果当肿瘤与血管有脂肪间隙或凸面接触时,本组血管均表现管壁规则、管腔无狭窄(48支)。肿瘤与血管为凹面接触或部分包绕时,动脉多表现管壁规则、管腔无狭窄(11/11支),而静脉则较多见管壁不规则,管腔狭窄(3/11支)。肿瘤完全包绕血管时,动脉表现为管壁规则、管腔正常的6支,血管狭窄,管壁不规则7支,但无1例见肿物侵入管腔内。静脉被完全包绕时则多见肿物破坏管腔,向内侵犯甚至闭塞(10/16支)。结果显示VP表现与VR、MIP、MPR等较一致。
结论1.64层CTA多种显像方式充分显示肿瘤与血管的毗邻、接触面、包绕程度等相互关系,并清晰反映管壁的形态、管腔改变及血管阻塞等情况。
2.VR对显示血管结构、血管与肿瘤层次关系、血管走行形态改变等方面较有优势,薄层MIP则对细小分支及管腔充盈缺损方面显示较清晰。MPR(或CPR)能提供重要参考作用。
3.VP能提供血管受压狭窄、受侵等信息,不能明确反映肿瘤与血管的空间关系,在腹部肿瘤CTA显像中可作为辅助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