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块化组织是以产品模块化为基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分别承担生产任务,企业之间以一定的设计规则为纽带进行联系,共同生产终端产品的松散耦合组织形态。通过形成模块化组织,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无边界的柔性协作,共同提升终端产品的竞争力。模块化组织中存系统整合者和模块供应商两类角色,模块化组织实际上是由若干个“系统整合者-模块供应商”的关系组成的网络,其治理机制的研究也是以这类关系作为对象。模块化组织的治理机制是一种同时具有科层治理机制和市场治理机制的混合治理机制,在偏科层和偏市场两种状态之间摇摆,实际上就是从低到高程度的知识共享模式。在其成因问题上,映射理论认为产品构型决定了组织构型,一直是主流解释。但是,随着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开始不支持这一观点,而且,其不同分支所选择的不同理论基础也一直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解释。 模块化组织的治理机制或知识共享模式(程度)由系统整合者基于自身损益的考虑进行选择。本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CE)和知识基础论(Knowledge-based Theory,KBT)的整合视角,运用概念模型、个案研究和大样本经验实证的方法,分析了模块化组织中合作双方知识共享对于议价能力影响的“收益分配机制”和知识共享对于运营绩效影响的“价值生成机制”。这两条机制共同决定了系统整合者的损益,能够解释系统整合者对于知识共享模式(程度)的选择动机。研究将知识共享关系中的知识划分描述为三个部分的知识存量:系统整合者的集成知识、模块供应商的内核知识和双方共享的接口知识。探讨了不同知识共享模式(程度)对于这种知识划分中三类知识存量的影响,这些知识生成机制中,接口知识发挥了核心作用。以此为基础,本文研究了双方的知识存量对于系统整合者议价能力和终端产品的运营绩效的影响。 本文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①收集文献进行理论研究,提出知识共享模式(程度)到系统整合者议价能力和终端产品运营绩效的概念模型。②研究了智能手机行业的个案,重点对比了苹果的iOS系统和Google的Android系统的案例,对于概念模型进行了初步验证。③基于264家企业的回收问卷,进行了大样本经验实证,运用SPSS软件对概念模型中的假设进行了一一检验,修正了概念模型,识别了各类影响机制。 本研究发现: ①在收益分配机制中,系统整合者选择与模块供应商之间高程度的知识共享和低程度的知识共享会对双方知识存量形成不同影响,从而影响其自身的议价能力,但由于几种机制之间存在相互制衡,这种影响的方向并不明显。 ②在价值生成机制中,系统整合者选择与模块供应商之间不同程度的知识共享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知识结构和合作激励结构,将对终端产品的运营绩效产生不同影响。高程度的知识共享有利于产品质量、客户服务、交货期和市场创新这几类运营绩效;低程度的知识共享有利于产品柔性、产品低价和技术创新这几类运营绩效的提升。 ③综合以上两种机制,系统整合者考虑对于自身终端产品运营绩效的影响,而非考虑对于自身议价能力的影响,可能会选择不同的知识共享程度,这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竞争策略。选择高程度的知识共享,其追求的是一种“客户体验”。这是一种系统整合者自行对市场需求进行精确判断,并选择特定模块供应商组织生产的“他组织模式”。选择低程度的知识共享,其追求的是一种“市场辐射”。这是一种搭建平台并依赖模块供应商的自由参与来提供多样产品,并由市场实现优胜劣汰的“自组织模式”。 本研究研究的结果解释了传统映射假设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模块化组织的研究体系。而以企业间关系为对象,采用了交易成本经济学和知识基础论的整合视角的研究设计,在传统企业理论的基础上深化了探索。此外,本研究的结论也能够为企业在作为系统整合者时选择知识共享模式(程度)和作为模块供应商参与模块化组织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