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肾小球硬化的分子机制及治疗,观察肾小球硬化大鼠蛋白尿等肾病表现及肾组织病理改变,从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引起肾小球硬化相关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受体阻滞剂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观察对肾小球硬化的保护作用,为合理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受体阻滞剂(AT1A)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将30只SD大鼠单侧肾切除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mg/kg)制作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随机分成肾小球硬化组(D组),肾小球硬化苯那普利治疗组(DB组),肾小球硬化芦沙坦治疗组(DL组),每组各10只,另选择10只SD大鼠为假手术组(C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大鼠分笼喂养,自由饮水及饮食,DB组每日给予苯那普利10mg/(kg.d)灌胃,DL组每日给予芦沙坦40mg/(kg.d)灌胃,C组及D组每日给予相应量生理盐水灌胃,共6周。
留取血、尿标本测定血白蛋白、胆固醇、尿素氮及肌酐,并测定24h尿蛋白排泄量。肾脏标本部分放置于10%福尔马林液,部分分离肾皮质,放进液氮冻存待测。
用RT-PCR分别测定肾皮质TGFβ1、ColⅣ、Fn、ET-1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用WesternBlotting测定肾皮质TGFβ1、ET-1和iNOS蛋白,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ColⅣ及Fn。肾组织标本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肾小球硬化指数(GAI)和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IAI)。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生化、病理改变试验第6周,D组出现明显蛋白尿,血白蛋白下降及胆固醇上升,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尿素氮及肌酐也上升,DB组及DL组血、尿生化指标明显改善(P<0.05),见表1。
病理结果:D组多数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明显增多,部分见球囊粘连,局灶节段硬化或全球硬化,毛细血管腔变窄、闭塞,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多灶性萎缩,部分代偿性肥大,蛋白管型,肾间质纤维化,弥漫单个核细胞浸润。DB组及DL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D组,表现为少数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细胞外基质节段性增生,偶见球囊粘连和局灶节段硬化,毛细血管腔无狭窄,肾小管无萎缩,未见间质纤维化,偶见单个核细胞浸润,见图3。病理半定量分析显示D组与C组比较,肾小球损伤指数(GAI)上升,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IAI)上升,DB及DL组明显减轻。肾皮质TGFβ1、ColⅣ、Fn、ET-1及iNOSmRNA和蛋白表达
RT-PCR显示D组肾皮质TGFβ1、ColⅣ、Fn、ET-1和iNOSmRNA比C组分别升高3.59倍、2.57倍、2.21倍、2.58倍和3.28倍,苯那普利及芦沙坦治疗后,肾皮质TGFβ1mRNA分别下调46%、53%,ColⅣmRNA下降46%、54%,FnmRNA下降42%、51%,ET-1mRNA下降51%和58%,iNOSmRNA下降40%和47%。经方差分析TGFβ1、ColⅣ、Fn、ET-1、iNOSmRNA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与C组对比,D组肾皮质TGFβ1、ColⅣ、Fn、ET-1和iNOS蛋白表达分别升高2.60倍、1.40倍、0.75倍、1.83倍和2.15倍。在苯那普利组及芦沙坦组,肾皮质TGFβ1蛋白表达下调55%、59%,ColⅣ蛋白下降43%、48%,Fn蛋白下降34%、36%,ET-1蛋白下降31%和37%,iNOS蛋白下降44%和58%。方差分析结果表明,TGFβ1、ColⅣ、Fn、ET-1、iNOS蛋白表达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采用q检验,D组与C组,DB组、DL组与D组之间,TGFβ1、ColⅣ、Fn、ET-1及iNOSmRNA两两比较、蛋白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DB组和DL组上述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0.05),见表3-7,图4-7。
结论:TGFβ1是肾小球硬化的重要因子,TGFβ1、ColⅣ、Fn、ET-1和iNOS基因和蛋白的异常上升,相关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肾小球硬化密切相关。
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及血管紧张素II-Ⅰ型受体拮抗剂芦沙坦分别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能部分改善肾小球硬化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