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盐碱和石油的双重胁迫下,盐碱土壤的石油污染问题较单一的石油污染修复问题更为复杂和困难,影响土壤修复效果的因素较多,所以单一的修复措施一般很难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因此在实际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寻求适宜的修复模式十分必要。同时,由于室内研究与野外条件的差异,适宜的野外生物修复模式需具备高效、简单、实用性。本文以筛选出的石油降解菌群为基础,制备固体菌肥,在外源菌肥进入土壤环境条件下,通过室内修复研究C:N:P和菌肥施入量对石油降解率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得出适宜降解的菌肥施入量和C:N:P,并将其应用在野外生物修复模式研究中。以紫花苜蓿和大港土著植物碱蓬为供试植物,研究植物种类、菌肥施入量、土壤翻耕对石油降解率的影响,从而构建适宜的生物修复模式。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在生物修复石油污染盐碱土壤时,无论室内还是野外,耐盐碱的石油降解微生物是修复的主体,起着强化作用,植物起着刺激降解微生物的强化修复效果;菌肥微生物的特性决定了降解率的高低,长期保存的菌肥或菌液制备的菌肥都会退化,影响土壤修复效果,不宜使用。②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C:N:P比是影响污染物降解的重要因素,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石油污染物的降解。菌肥施入量的增加会提高降解率,但较高的菌肥施肥量并不能使降解率显著增加,甚至在较高C:N:P条件下会出现不增反降的趋势。本研究中石油污染盐碱土壤修复适宜C:N:P比为100:5:3,相应的适宜菌肥施入量为10%。③扰动土壤条件下,野外生物修复模式研究表明,翻耕对修复石油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作用,但不超过2%,可以忽略。但在非扰动土壤条件翻耕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④土著的优势耐盐碱植物-碱蓬比紫花苜蓿,在发芽率和生长状况方面都显示出了对大港油田污染区土壤双胁迫状况的更好适应力。同条件下种植碱蓬的石油污染土壤的降解率也明显高于苜蓿。⑤本文制备的菌肥在适宜的营养和17000mg/kg的石油污染盐碱土壤条件下,石油降解率在菌肥施入后的20d即可迅速达到较大值,其后的降解率基本处于较平稳的状态,室内无植物和野外碱蓬条件下,降解率分别可以达到48.97%和52.39%。⑥含盐量4000mg/kg、石油17000mg/kg的土壤,野外的最适宜修复模式为植物-微生物联合强化与营养刺激模式,具体措施为种植碱蓬,施入10%的新鲜耐盐碱菌肥,不翻耕,保证土壤的营养水平(C:N:P)为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