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上隐喻被认为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而认知语言学更强调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许多基本概念系统以及思维方式乃至行为方式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即隐喻是我们对一切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国内外认知语言学领域对具体的隐喻现象研究非常广泛,但涉及到味觉隐喻的研究却很少,目前对英汉味觉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鉴于此,本文以味觉范畴隐喻为研究对象,基于语料对英汉味觉范畴隐喻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探讨英汉味觉隐喻化的理论基础,认知特点以及英汉两种语言在味觉隐喻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本文依据概念隐喻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大量英汉语料进行对比分析,系统考查了味觉行为及其功能,味觉器官以及味觉效果词等语料。研究发现,味觉行为“尝(chang)”和“taste”主要投射到认知领域和物质世界领域;味觉功能“味”和“taste”主要投射到认知和情感领域;味觉器官“舌(she)”和“tongue”主要投射到语言领域;味觉效果词“酸(suan)”和“sour”、“甜(tian)”和“sweet”、“苦(ku)”和“bitter”、“辣(la)”和“peppery”主要投射到人及情感领域和应用于通感领域。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语料,本文探讨了两种语言在味觉隐喻表达上的异同。总体而言,普遍性大于差异性。其相似性揭示了英汉味觉隐喻同样源于身体经验,具有共同的生理、心理基础和认知的普遍性。同时,英汉味觉范畴隐喻在表达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源域相同,目标域空缺;概念隐喻相同,隐喻表达分歧;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相同,汉语和英语理解各异。本文从文化差异和中西思维方式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讨论。这些共性和差异是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心理结构,认知模式和不同的文化模式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变异。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语中的味觉范畴隐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当代隐喻理论中的概念隐喻以及味觉范畴隐喻存在着认知的普遍性和文化的相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对于味觉隐喻研究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