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原子分子单三重混合态在碰撞中产生的量子干涉效应(CQI)已在许多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如CO(A1∏,v=0~e3∑-,v=1)+M(M=He,Ne,Ar或HCl)和Na2(A1∑u+,v=8~b3∏0u,v=14)+Na,且实验已测得了干涉相位角(θST)。本论文将报道我们对这个过程的理论研究,结论如下: 1.对Na2+Na体系的θST进行了计算。在750K温度下,采用的两种相互作用势分别给出67.0°和67.7°,与实验测定的θST71°相当吻合。并对Na2+Na中各种影响CQI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得到了θST随着温度的变化关系。 2.基于量子非弹性散射理论和角动量球张量理论,建立了单三重混合态双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碰撞传能的理论模型,并应用到了CO(A/e)+HCl体系。对CO(∏-/F2)(?)CO(∏-/F2),Ja=12,13,ΔJa=±1传能过程的截面和θST进行了计算,结果(θST(Ja=12)=99°和θST(Ja=13)=109°)与实验(101°,110°)符合很好。 3.研究了CO(A~e)混合态在以He或HCl为碰撞伴时其跃迁振幅和θST的时间特性。计算显示跃迁振幅随时间显现衰减的振荡。对于CO+HCl和CO+He,有效碰撞时间分别为~1.5×10-12和~0.3×10-12S,这一结果很好地解释了θST(CO+HCl)>θST(CO+He)。 4.气池实验中测量的θST是对各种可能的碰撞参数(b)和碰撞速度(v)的平均结果。对b与v对θST的影响的分析表明,在物理上有意义的b和v的范围内,CO-He体系的θST分布在30°~70°范围内,CO-HCl体系的θST分布在93°~116°范围内,故不存在正负干涉抵消的问题,“平均效应”不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