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的图像表达及其意义探究

来源 :东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鲁迅以及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有可供考究的资料发现鲁迅本人在图像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其文学作品也非常透彻地展现了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密切结合。如鲁迅早期发表的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小说集的插图和封面装帧设计,及后来的《野草》、《朝花夕拾》等封面都是由鲁迅亲自设计,鲁迅利用了图像符号的特征及优势展现了语言与图像的完美融合。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作品的传承和传播是否能够得到完整的呈现?在图像符号大量充斥发展的今天,语言符号是否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文学是否真的在图像的“挤压”下渐渐消亡?关于图像和文学关系的问题,在当前的文学背景下,应是值得学界来研究和探讨的。本文拟从图像的角度出发,试图对鲁迅文学的图像延伸意义进行一番探究。在鲁迅文学的图像延伸中,平面图像和影视图像是极其重要的两个方面。其中,平面图像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大,故本文所述的图像元素主要以平面图像为主,包括作品插图艺术、木刻版画以及作品封面装帧与设计等。论文内容共五章,以图像与文学的关系为研究基础,第一章主要讲述图像与鲁迅文学的关联;第二到第四章重在对鲁迅文学的平面图像元素进行挖掘和探讨,其中包括作品插图艺术、木刻版画和作品封面装帧与设计;第五章则是在前四章的基础上,对鲁迅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进行总结,并试图探讨出图像对鲁迅文学的传承和传播意义。
其他文献
中国新文学是在世界文学思潮的推动下孕生发展的,其中率先经受世界文化新潮洗礼的一衣带水邻邦日本起到了直接的触发作用.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新文学作家往往对日本文学新潮
秦观是北宋著名词人,对其词中用典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李清照“少故实”之说影响深远,多数学者据此以为秦观词中基本不用典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了不同的看法。在用典的
康熙是清王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任皇帝,对其评价,史学界早有定论.但文艺界对康熙的研究相对沉寂,其实他同时是一位饶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他一生留下大量的诸如诗、文、词、赋
明清时期是通俗小说创作最为繁荣的阶段,由此引发了众多明清小说批评家通过序言或题跋(后简称序跋)的形式探讨小说创作理论,总结小说创作经验.在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序跋的历史
浙东的乡土文学作家在新文学开创期以群体推出的态势显现,这是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长期以来的乡土文学研究中,似乎很少有人关注这一群体性的创作现象,特别是将与"乡土"命题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