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带来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众多的“城市病”。特别地,以细颗粒物(PM2.5)为代表污染物的地方性雾霾事件频发,对居民身心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近年来,推进PM2.5治理,打赢蓝天保卫战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制定治理方案,从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和技术投入等方面采取了大量的PM2.5治理措施。那么这些治理措施的效果如何?如何保证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稳态发展和PM2.5治理的双赢?城市PM2.5治理绩效,体现了资源环境投入转化为经济产出与PM2.5排放的效率,是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和新工具。因此,通过准确评估城市PM2.5治理绩效并进一步提升,不仅可以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为PM2.5治理奠定基础。
然而,现有关于环境治理绩效的研究大多以经济增长作为单一产出,部分学者考虑了工业“三废”,但鲜有研究将PM2.5排放这一目前首要污染物纳入到环境治理绩效的评价框架中。因此,本文从我国城市PM2.5排放现状出发,考察不同城市的PM2.5治理措施,综合评估不同城市PM2.5治理绩效,实证检验影响PM2.5治理绩效的因素,探讨城市PM2.5治理绩效提升策略的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PM2.5治理绩效的策略。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如下:
①分析我国城市PM2.5排放现状及治理措施。从整体来看,在2003年-2017年期间,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PM2.5污染较为严重,污染界限随时间向南和向西移动。112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年均PM2.5浓度值为50.26ug/m3,仅8个城市为轻度污染。同时,利用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法测算了影响样本城市PM2.5排放的因素,结果显示:能源结构变化对PM2.5排放有抑制作用,而能源强度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对PM2.5排放有促进作用。最后,梳理我国城市PM2.5治理发展历程及措施可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起步较早,国家和地方政府从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和技术投入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PM2.5治理措施。
②评估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静态、动态和空间差异特征。首先构建城市PM2.5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测算样本城市PM2.5治理绩效的静态特征,从整体来看,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水平偏低,年均值仅为0.5007,远小于SBM有效值1,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PM2.5治理绩效水平较高;从单个城市来看,玉溪市拥有最高的效率值,深圳市和常德市等城市PM2.5治理绩效水平表现较好,而安阳市、开封市和焦作市等城市PM2.5治理绩效相对较低。此外,我国城市PM2.5减排潜力巨大,年均减排潜力为55.16%,超过一半以上的城市拥有较大的减排潜力。同时,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力指数模型考察样本城市PM2.5治理绩效动态特征,结果显示PM2.5治理绩效水平在研究期间有明显的提升。最后,利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空间差异性,结果显示PM2.5治理绩效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全局空间集聚特征,且在时间序列上波动趋势明显;局部空间分析结果显示,“高-高”集聚区城市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且集聚区南界随时间逐渐北移,“低-低”集聚区城市主要位于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和河南省。
③分析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从结构变动、环境规制、技术进步和经济体制四方面识别PM2.5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利用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样本城市的因素,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呈倒“U”型曲线关系。技术进步与城市PM2.5治理绩效为显著正相关,而产业结构和外资依存度与城市PM2.5治理绩效为显著负相关,环境规制对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并未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区域层面,经济发展水平仅对东部城市PM2.5治理绩效为显著正影响,产业结构仅对我国中、西部城市PM2.5治理绩效具有显著负影响;外资依存度对东、中和西部城市PM2.5治理绩效均为显著负影响。
④研究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的提升策略。基于经验挖掘理论、文本挖掘语义识别分析法设计了一套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提升策略的方法。该方法利用Python编程对我国PM2.5治理绩效表现较好城市的治理经验措施进行挖掘,并将这些措施根据PM2.5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聚类。基于挖掘出的PM2.5治理经验措施,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经济转型、优化外资引进和完善环境规制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提升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的策略。
论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出发,针对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这一核心问题,深入分析了我国城市PM2.5排放现状、治理绩效、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本文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市PM2.5治理绩效的研究内容,也为提升城市PM2.5治理绩效水平提供借鉴参考。
然而,现有关于环境治理绩效的研究大多以经济增长作为单一产出,部分学者考虑了工业“三废”,但鲜有研究将PM2.5排放这一目前首要污染物纳入到环境治理绩效的评价框架中。因此,本文从我国城市PM2.5排放现状出发,考察不同城市的PM2.5治理措施,综合评估不同城市PM2.5治理绩效,实证检验影响PM2.5治理绩效的因素,探讨城市PM2.5治理绩效提升策略的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PM2.5治理绩效的策略。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如下:
①分析我国城市PM2.5排放现状及治理措施。从整体来看,在2003年-2017年期间,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PM2.5污染较为严重,污染界限随时间向南和向西移动。112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年均PM2.5浓度值为50.26ug/m3,仅8个城市为轻度污染。同时,利用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法测算了影响样本城市PM2.5排放的因素,结果显示:能源结构变化对PM2.5排放有抑制作用,而能源强度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对PM2.5排放有促进作用。最后,梳理我国城市PM2.5治理发展历程及措施可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起步较早,国家和地方政府从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和技术投入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PM2.5治理措施。
②评估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静态、动态和空间差异特征。首先构建城市PM2.5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测算样本城市PM2.5治理绩效的静态特征,从整体来看,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水平偏低,年均值仅为0.5007,远小于SBM有效值1,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PM2.5治理绩效水平较高;从单个城市来看,玉溪市拥有最高的效率值,深圳市和常德市等城市PM2.5治理绩效水平表现较好,而安阳市、开封市和焦作市等城市PM2.5治理绩效相对较低。此外,我国城市PM2.5减排潜力巨大,年均减排潜力为55.16%,超过一半以上的城市拥有较大的减排潜力。同时,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力指数模型考察样本城市PM2.5治理绩效动态特征,结果显示PM2.5治理绩效水平在研究期间有明显的提升。最后,利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空间差异性,结果显示PM2.5治理绩效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全局空间集聚特征,且在时间序列上波动趋势明显;局部空间分析结果显示,“高-高”集聚区城市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且集聚区南界随时间逐渐北移,“低-低”集聚区城市主要位于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和河南省。
③分析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从结构变动、环境规制、技术进步和经济体制四方面识别PM2.5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利用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样本城市的因素,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呈倒“U”型曲线关系。技术进步与城市PM2.5治理绩效为显著正相关,而产业结构和外资依存度与城市PM2.5治理绩效为显著负相关,环境规制对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并未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区域层面,经济发展水平仅对东部城市PM2.5治理绩效为显著正影响,产业结构仅对我国中、西部城市PM2.5治理绩效具有显著负影响;外资依存度对东、中和西部城市PM2.5治理绩效均为显著负影响。
④研究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的提升策略。基于经验挖掘理论、文本挖掘语义识别分析法设计了一套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提升策略的方法。该方法利用Python编程对我国PM2.5治理绩效表现较好城市的治理经验措施进行挖掘,并将这些措施根据PM2.5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聚类。基于挖掘出的PM2.5治理经验措施,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经济转型、优化外资引进和完善环境规制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提升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的策略。
论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出发,针对我国城市PM2.5治理绩效这一核心问题,深入分析了我国城市PM2.5排放现状、治理绩效、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本文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市PM2.5治理绩效的研究内容,也为提升城市PM2.5治理绩效水平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