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电刺激的蝗虫转向及跳跃运动控制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t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机器人,指的是利用生物植入技术并结合微电子技术,借助微刺激器控制昆虫本体所构建的一种新型机器人系统。这种昆虫机器人能够借助于昆虫与生俱来的卓越运动能力,同时,大部分的昆虫体积小,体重轻,耗能低,可以在极端条件下执行复杂和特殊的任务,例如在灾难现场搜索和救援,勘察狭窄和复杂的管道。然而,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人工微型机器人无法绕过机器人结构和驱动的复杂设计和组装过程。因此,与微型机器人相比,昆虫机器人开辟了新的方向。本文以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 1835)作为生物机器人研究平台。重点研究了通过尾须机械刺激对蝗虫在固定状态下的踢腿响应以及相应的神经信号,并通过电刺激实现了接近的踢腿动作。同时,对比分析了蝗虫在电刺激下以及自然状态下两种跳跃表现。此外,为了能够实现以任意方向进行跳跃,研究了触角电刺激对蝗虫转动的诱发,并根据电压和频率两种参数建立了对应的梯度关系。最后,为了能够将触角电刺激和尾须电刺激结合,设计了微刺激控制系统,并在蝗虫自由状态下完成开环及闭环控制实验。电刺激是实现昆虫运动诱导的主要方法。通过在目标肌肉或神经植入电极并使用脉冲信号进行刺激能够诱发昆虫不同的运动响应。通过对蝗虫尾须电刺激,可以诱发蝗虫跳跃。实验采用50 Hz,3 V,2 ms,400 ms(频率,电压幅值,脉冲宽度,脉冲时长)的正向方波刺激脉冲序列,电极植入深度为3 mm。实验中刺激的成功率为80%。蝗虫在电刺激下的平均跳跃高度为111.59±41.26 mm,平均距离为369.31±94.69 mm。通过对蝗虫触角电刺激,可以诱发蝗虫对侧转向。实验采用20-100 Hz,2.5-4 V,3 ms,1000 ms的正向脉冲,触角植入深度2.5 mm,后胸第三神经节植入深度4 mm。本文研究不同参数电刺激对蝗虫转向角度、最大转向速度以及响应时间的影响,发现蝗虫的转向角度、转向角速度和响应时间与刺激电压和刺激频率之间存在着梯度关系。在电压和频率超过阈值时,蝗虫产生转动动作,随着刺激参数的增加,蝗虫转动角度和速度同步变大,同时刺激参数还存在最大值,超过一定范围后,蝗虫的转向角度和转向角速度不再增加,响应速度不再减小。本文设计了无线微型刺激器,装载了该电子背包的蝗虫机器人能够自由的完成爬行和跳跃动作,并且蝗虫在跳跃倒地后,能够自主爬起,实现连续跳跃。同时,搭建了反馈控制系统,完成了不同方向下可控的蝗虫跳跃实验,验证了电刺激参数梯度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半导体分立器件晶圆片在生产环节易出现各种缺陷,如脏污、划痕等。为了不影响生产效率,有必要对晶圆片表面展开缺陷检测。人力无法长时间对晶圆片进行检测,且检测结果具有主观性。本课题基于机器视觉的方法设计了一套针对分立器件晶圆片的在线缺陷检测系统,对晶圆片表面的每个晶粒进行自动缺陷检测。本文在现有的分立器件晶圆片缺陷检测系统的硬件平台的基础上,根据检测任务设计了系统的工艺方案,介绍了系统的运动控制方法。根
学位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增加,自然资源消耗速度逐渐加快,陆地上的资源难以为继。海洋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起源地,同时它也是一个未被深入探索以及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它储存着不计其数人类迫切需求的矿物、燃料等资源。作业型水下机器人作为人类探索海洋的有力工具,具有运动灵活,作业能力强等优点,非常适合海洋能源开发以及水下设备维护等工作。本文对便携式作业型水下机器人进行系统开发与悬停控制方法研究,主要包括机械结构设
学位
目的我国中老年人群脂肪肝(Fatty Liver Disease,FLD)患病率日益增长。世界范围内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问题也十分严峻。然而,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中老年人患FLD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本课题以合肥市某社区医院40~69岁中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了解该地区中老年人群维生素D营养状况,在评估FLD和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中老年人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FLD之间的关联
学位
多环芳烃(PAHs)是化石燃烧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具有强烈毒性、致癌性的有毒物质,此外还被广泛认为是碳烟(Soot)生成的前驱体。研究火焰中PAHs的生成规律和转变成碳烟的机理,能够提供从源头降低碳烟排放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为与柴油有着相似十六烷值的正庚烷,分别探究了升压正庚烷层流扩散火焰和掺混不同比例的苯甲醚的正庚烷层流扩散火焰中PAHs和碳烟的生成特性及二者的生成相关性。液体燃油火焰稳定
学位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大气中高超飞行时,飞行器会受到强烈的气动阻力和气动热,飞行器头部可能会受到严重损伤进而影响飞行器性能,因此高超声速飞行器减阻降热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现有逆向喷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钝锥头体弹头构型的头部展开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减阻降热效果,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从改变模型几何结构、改变注入能量形式两个角度对高超声速飞行条件下组合喷流的减阻降热效果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改变模型几何结构对
学位
目的以验证疾病机制学假设为目的,基于降秩回归构建促胰岛素抵抗膳食指数(Empirical dietary index for insulin resistance,EDIR),并评估EDIR对胰岛素抵抗生物标志物的预测效果。初步探究EDIR与成年期肥胖和体重变化之间的关联,在人群水平上验证饮食是否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抵抗这一中间机制影响肥胖和体重变化的发生风险。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安徽省六安市横断面研
学位
目的本文通过收集宿州市和马鞍山市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及两市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应对能力资料,在分析两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预测未来流行情况、医务人员应对能力评估和影响因素基础上,为构建食源性疾病防控模型,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和制定应对策略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两市食源性疾病病例资料均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系统(CFSA)监测数据,所有病例均符合食源性疾病上报要求;两市医务人员资料通过借鉴相关资料自编《医
学位
目的探究孕期母体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对学龄前儿童内外化行为问题的影响、作用的关键期及性别差异,探讨母亲认知水平在孕期SCH与儿童内外化行为问题关联中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依托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MABC),将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首次产前检查的孕妇作为调查对象。问卷收集孕妇基本人口学信息和产科信息,采集孕妇孕早、中、晚期空腹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学位
目的探索0~3岁足月正常出生体重婴幼儿BMI生长轨迹的类型并分析不同BMI生长轨迹与6岁儿童肥胖及体成分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基于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Ma’anshan Birth Cohort,MABC),该队列于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共纳入3 474名孕妇。在孕早、中、晚孕妇体检时,调查员通过问卷收集孕妇社会人口学信息、孕期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疾病史等。通过分娩记录收集胎龄、婴儿性别及出生
学位
目的分析童年期虐待与医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探讨成人依恋在两者关联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体力活动在中介路径中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11-12月(T0)整群选取安徽省2所不同城市的医学专科院校4211名一年级在校生进行基线资料收集,2020年5-6月(T1)及2020年11-12月(T2)进行两次随访,将同时完成基线与两次随访的3662名学生纳入本次研究。通过问卷星进行基线和随访资料收集,采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