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对一”案件并不是法学理论中的专业术语,而是对司法实践总结的产物。“一对一”案件中,证明案件关键构成要件事实的直接证据在内容上相互对立且真假难辨,而其他在案间接证据数量相对匮乏。直接证据的矛盾点具体表现为被害人或关键证人指控被告人有罪,而被告人否认犯罪事实的存在。“一对一”案件通常以强奸、强制猥亵、贿赂案件为主,由于犯罪过程的隐蔽性与侦查手段的相对单一化给证据的收集造成极大的困难。同时,被害人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一”案件并不是法学理论中的专业术语,而是对司法实践总结的产物。“一对一”案件中,证明案件关键构成要件事实的直接证据在内容上相互对立且真假难辨,而其他在案间接证据数量相对匮乏。直接证据的矛盾点具体表现为被害人或关键证人指控被告人有罪,而被告人否认犯罪事实的存在。“一对一”案件通常以强奸、强制猥亵、贿赂案件为主,由于犯罪过程的隐蔽性与侦查手段的相对单一化给证据的收集造成极大的困难。同时,被害人未在案发之后及时报案等原因也会导致实物、痕迹等间接证据的损毁与灭失。但实践中,并不存在只有一组内容相互对立直接证据的绝对“一对一”案件,在案发的特定时空中总会或多或少留下某些物品等间接证据。“一对一”案件成为刑事司法审判的难题,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客观上证据数量的“先天不足”,直接证据有且只有两个,通常以言词证据为主,二者之间矛盾且真假难辨,间接证据呈现零散的碎片化,难以全面发挥对待证事实的证明功能;另一方面,“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为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证明标准。我国虽未将印证模式作为法定的证据审查模式,但印证模式却是长期司法实践遵从的“办案铁则”。印证模式要求在案证据具备充分性,对案件关键构成要件事实具有必然、相同的证明指向性,而“一对一”案件的证据数量相对匮乏,难以达到法律规定的叠加印证的效果,裁决往往陷入“欲定难论,欲否难成”的尴尬境地。而罪名的证成与证伪、此罪与彼罪都事关判决的准确性与公正性,本质是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两大诉讼价值的博弈与平衡。通过对刑事印证模式在“一对一”案件中的实践样态进行考察,发现印证模式的适用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给“一对一”案件的司法审判造成一定的阻碍。笔者希望立足我国当前立法司法环境,对印证模式提出反思性论见,以期对破解“一对一”案件这一审判难题有所裨益。本文主要包含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一对一”案件诉讼证明症结。首先,明确“一对一”案件并非法律专业术语而系司法实践的产物,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检索对“一对一”案件进行概念界定,进而明确“一对一”案件所具备的证据特征。其次,从立法规制与司法进路的角度对“一对一”案件的证据审查路径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对“一对一”案件特殊证据构造下刑事证据印证模式的实践适用现状加以分析。首先,阐述了中国语境下的刑事证据印证模式,具体包括印证模式的内涵、特点、合理证成及其优势,并与自由心证制度进行区分;其次,以“一对一”强奸案件以及“一对一”贿赂案件为例,具体阐述实践中如何运用印证模式进行证据审查与认定。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刑事证据印证模式在“一对一”案件中适用存在的不足。第一,较高的证明标准以及“经验法则”的运用受限导致司法证明陷入机械化。印证模式以实现客观真实为目标,过于注重证据之间的表面印证。“排除合理怀疑”入法后对其定位尚存在争议。由于“经验法则”的外延并不明确以及易受法官个体主观认知影响,致使在法官形成内心确信过程中合理运用经验法则仍面对很大的挑战。第二,证据审查陷入畸形。首先,印证关系的审查成为证据审查的目标,“一对一”案件中为数不多的书面证言进入庭审对案件事实的查明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一对一”案件中零散的间接证据对存在矛盾案件事实的印证功能逐渐弱化,致使案件事实认定陷入僵局;最后,印证模式以获取口供为中心,实务中强求印证形成的“由供到证”,本质上是有罪推定的体现,有违程序正义的司法精神。随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落实与对人权保障的重视,传统印证模式的适用面临极大的挑战。第四部分是对“一对一”案证明模式再建构的思考。通过反思“一对一”案件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印证模式面临的困境,结合我国现下的立法司法环境,提出自己的观点。一方面,明确证明标准定位,落实直接言词原则,发挥间接证据印证功能,进一步规范印证程序,使相互印证成为一种证明方法;另一方面,结合自由心证的起源与功能,分析我国重塑自由心证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配套制度的改进。从提高法官综合素质、实现心证公开、规范经验法则的运用等方面,为我国重塑自由心证制度提供良好的司法环境。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通过对子宫腺肌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一般情况、月经情况、孕产史、宫内节育器应用、妇科疾病史以及情志因素等各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子宫腺肌病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该疾病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20年12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及滕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97例患者(最后以病理学支持AM诊断)作为AM组,另匹配同时期(2015年1月到2020年12月)在山东大学第
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管廊管理水平,响应国家在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智能化,推动大数据和虚拟仿真技术在城市生命线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中的应用的要求,在综合管廊智能化运营基础之上,开发和应用基于WebGL技术的综合管廊虚拟现实系统。推进研发城市综合管廊虚拟现实系统,实现综合管廊运营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是保障城市综合管廊安全、高效、智能化管理,解决政府安全监管、科学预
背景与目的: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也是造成我国女性病死率最高的生殖系统肿瘤。而占卵巢癌总数80%~90%者为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血清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常被临床用于肿瘤的鉴别诊断。HE4(Humanepididymisprotein4,人附睾蛋白4)和CA125(Cancer
目的:比较2011年韩国Kwak等学者制定的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简称Kwak-TIRADS)、2017年美国放射学院甲状腺影像和数据系统(简称ACR-TIRADS)及2020年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版甲状腺影像和数据系统(简称C-TIRADS)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安徽省肿瘤医院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611例患者(共625个
研究目的探究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免疫功能变化,为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在筛选研究对象时,为了试验的便捷,选中了在2019年4月至10月这半年中我院收治的143名HFMD病患,并与38名同期健康体检儿童对照。所有患儿入院3天内均进行病原学检测。排除13例出院后3个月再次感染其他疾病,48例随访期间拒绝复检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
B站创建之初的定位是围绕动画、漫画、游戏等内容进行原创与分享的网站,后逐渐进入大众视线,演变为内容丰富,创作氛围良好的年轻潮文化娱乐社区。现在的B站不仅受到喜爱动漫、游戏的年轻人的欢迎,又追随大众喜好加入了如科技、音乐、鬼畜、舞蹈等专区,而其最具特色的便是其弹幕系统,形形色色的弹幕在观看之余为用户探讨动画情节,科普相关知识等提供了便利。而弹幕本身也包含了发送者观看视频时的即时感情和观点,当up主制
背景:强化敏感性理论(RST)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人格生理心理学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由Gray(1987,1991)提出,假设在神经系统中存在两个独立的子系统,分别对奖励和惩罚的信号灵敏,并通过强化效应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国外关于强化敏感性的研究较多,有英语版本、西班牙语版本和荷兰语版本。国内有关于成人强化敏感性的研究较多,在参照国外的心理测量工具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编制了成人的强化敏感性量表,并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再次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心脏病矫治术后再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术前指标及总结二次术后的相关并发症,探究患者再次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前相关指标与再次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发生率的关系,为再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参考并为降低再次手术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63例首次行心脏病矫治手
研究目的通过应用尿激酶、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卒中的临床对照研究,以探讨尿激酶、替罗非班对进展性卒中(SI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于2018年2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在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SI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尿激酶组30例)、B组(替罗非班组30例)、C组(对照组3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日+硫酸
研究背景和目的:酒精性肝病(ALD)由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通常在长期饮酒或大量饮酒之后出现。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AFL),然后发展为酒精性肝炎(AH)、酒精性肝纤维化(AHF)、酒精性肝硬化(AC),甚至肝细胞癌(H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酗酒和酒精依赖成为当今社会严重的公共卫生为题。它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ALD的发病呈上升趋势。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