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瘙痒,被定义为能够引起机体产生抓挠欲望的不愉快的感觉。虽然急性痒具有预警机体正在受到侵害的保护性作用,但是持续长时间的慢性瘙痒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揭示参与痒觉产生及调控的神经环路、神经元、分子介质等,将为瘙痒症的治疗提供重要思路和理论依据。近年来有关中枢和外周水平痒觉产生的环路和分子机制研究已获重要进展。大量研究表明,与痛觉的下行调控类似,脊髓内痒觉信息的传递也受到脑干下行调控系统强大的调节作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81873728); 上海市科委重大研究专项(项目编号18JC14203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瘙痒,被定义为能够引起机体产生抓挠欲望的不愉快的感觉。虽然急性痒具有预警机体正在受到侵害的保护性作用,但是持续长时间的慢性瘙痒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揭示参与痒觉产生及调控的神经环路、神经元、分子介质等,将为瘙痒症的治疗提供重要思路和理论依据。近年来有关中枢和外周水平痒觉产生的环路和分子机制研究已获重要进展。大量研究表明,与痛觉的下行调控类似,脊髓内痒觉信息的传递也受到脑干下行调控系统强大的调节作用,该系统的核心结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ey,PAG)与延髓头端腹内侧部(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RVM)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痒觉下行调控神经元的类型、分子和细胞特征及作用机制等,尚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RVM脑区的ON细胞特异性高表达G蛋白偶联型雌激素受体(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亦称GPR30)。微注射雌激素至RVM,可显著增强痛觉并抑制吗啡在该部位的镇痛效应。系统性敲除GPER的大鼠和小鼠,吗啡镇痛效应显著增强、对吗啡耐受抵抗及慢性炎症痛减轻,并意外地发现GPER敲除大、小鼠均呈现明显的机械痒觉敏化现象,而且该现象可被μ型阿片受体(μ-opioid receptor,MOR)的拮抗剂纳曲酮所逆转。本课题即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RVM脑区GPER+神经元及GPER在痒觉调控中的作用及机制。为更全面地理解痒觉的下行调控提供新的见解。主要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一、RVM脑区GPER+神经元抑制痒觉信息传递我们首先证实慢性瘙痒大、小鼠模型RVM脑区有大量c-Fos表达;运用化学遗传学方法抑制RVM神经元,小鼠出现明显的机械痒觉易化,表明RVM是痒觉调控的重要脑区。进而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我们发现大、小鼠RVM脑区GPER+神经元(GABA能,非5-羟色胺能,非儿茶酚胺能)在慢性痒条件下显著激活,特异性损毁或抑制该类神经元,小鼠表现出明显的机械痒及化学性痒觉易化;而特异性激活RVM脑区GPER+神经元,小鼠的化学性痒行为显著减少。这些结果表明GPER+神经元是一类抑痒神经元。二、GPER敲除易化痒行为在慢性瘙痒模型及致痒剂所诱导的急性痒实验中,系统性敲除GPER的大鼠和小鼠,无论雌雄,其抓挠行为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动物;而与此相对应的是,GPER-/-慢性痒模型皮损处皮炎评分及表皮厚度均大于野生型动物,但其RVM脑区c-Fos+神经元数目显著低于野生型动物;且慢性瘙痒野生型大鼠RVM脑区GPER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这些结果表明GPER信号在痒觉下行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三、GPER通过抑制MOR信号调控痒觉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我们发现大鼠RVM脑区GPER与MOR存在共表达;在接触性皮炎模型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野生型大鼠RVM脑区MOR的表达量降低,磷酸化MOR(p-MOR)表达量显著增加,而GPER-/-大鼠并无明显改变;皮下给予MOR的拮抗剂纳曲酮,可显著逆转GPER-/-大鼠的急性及慢性痒觉易化表型。这些结果提示GPER通过去抑制作用(使MOR脱敏)提高GPER+神经元活性,从而增强痒觉的下行抑制。综上所述,本课题基于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综合应用行为学、分子生物学、化学遗传学等方法,揭示了RVM脑区一群非5-羟色胺能(GABA能)神经元特异性表达GPER,系统性敲除该受体的大鼠和小鼠均呈现可被MOR拮抗剂纳曲酮所逆转的痒觉敏化。GPER+神经元在瘙痒条件下可发挥下行抑痒功能,其动员激活依赖于GPER对ON细胞的去抑制作用(磷酸化MOR)。本研究丰富了脑的下行控制系统对痒觉信息调控的认识,为更全面地理解痒觉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提示GPER是潜在的抑痒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泊洛沙姆124是市面上被广泛应用的药用高分子聚合物辅料,但是其与药理毒理密切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及潜在毒性问题尚不明确,其体内定量分析方法更是困扰药物分析和药代动力学领域多年的技术难题。本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技术,建立了一种可用于生物基质中多分散性泊洛沙姆124绝对定量的分析方法,并将建立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大鼠尾静脉注射泊洛沙姆124的
目的本课题通过体内外动物、细胞实验,研究线粒体ROS-NLRP3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探讨柴胡皂苷d(SSd)通过ERβ雌激素受体途径抑制ROS-NLRP3信号通路活化,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为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方法1.观察NLRP3炎性体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通过BDL大鼠肝纤维化模型、CCL4诱导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人肝星状细胞活化模型的建立,观察动物
根据拜耳法大坝赤泥的理化性质研究对赤泥中铁的回收工艺采用强磁选抛废。结果表明在磁场强度为1.5 T时,可获得含铁50.34%回收率为47.58%的铁精矿,通过对粗精矿反浮选脱硅提质,获得累计回收率为41.58%、品位为57.61%的优质铁精矿。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第一要义”,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时代价值、深刻内涵、实践要求和关键要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为了满足国产某军民两用型运输机执勤任务和地勤保障的需要,本文针对该型运输机地勤保障中故障常发的气动系统,设计了专用的便携式检测装置,可以实现对系统中部件的快速检测、故障的快速定位及排除,从而更好地保障该型运输机的出勤效率。
以大豆油、苯酐、对苯二甲酸和小分子醇为原料,通过酯化–酯交换反应,制得了酸值<0.5mg/g的大豆油基聚酯多元醇。通过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1H-NMR(核磁共振氢谱)的结构表征,确认了大豆油成功引入聚酯分子链中。同时,考察了大豆油用量对聚酯多元醇品质和聚氨酯泡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体系中含有质量分数15%~25%大豆油合成的聚酯多元醇时外观及加工性能较好,由其制备的聚氨酯泡沫的低温
繁殖性状是牛(Bos taurus)重要的经济性状,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繁殖相关的主要性状包含精液品质、卵泡发生、排卵、胚胎发育、产犊难易、产犊间隔等,其表现通常受到基因的严格调控。对繁殖性状的重要基因功能深入挖掘和筛选对于牛的改良和选育、提高生产性能、节约生产成本至关重要。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牛繁殖性状基因的研究进展,如促黄体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
真实-虚拟-构造仿真为装备体系试验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针对试验中大量异构仿真资源对象间的交互难以满足试验任务实时性需求问题,开展仿真资源实时调度模型研究。分析模型的功能组成,将调度模型划分为远程方法通信实现、远程方法云服务、优化调度策略3个子模型,分析各子模型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给出模型运行的步骤以及实现原理,并构建标准实验环境,验证模型算法。实验表明,在模型时延要求小于1ms的标准测试环境下,
拜耳法赤泥因其产量大、利用率低、环境问题突出,是亟待解决的工业固废难题之一。以赤泥填筑路基为理念,研究改性赤泥用作路基填料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以钢渣、水泥、石灰为改性掺料,研究赤泥基改性材料在不同掺量水平组合下的28d抗压强度、28d泡水抗压强度及回弹模量。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发现石灰掺量对改性赤泥的抗压强度影响显著,得出改性赤泥最佳制备掺量为:钢渣掺量3%、水泥掺量4%、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