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厦门白鹭自然保护区包括鸡屿岛和大屿岛两部分。作者自1999年3月至2001年7月研究了大屿岛上的白鹭(Egretta garzetta)繁殖生态和种群动态。 非繁殖季节,大屿岛西侧滩涂是白鹭的“择偶场”;繁殖季节,大屿岛为白鹭群体繁衍、觅食和栖息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在大屿岛繁殖的鹭类,1999年共4112只,营巢区面积为1.14×10~m2,其中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1848只,白鹭1304只,池鹭(Aroleola bacchus)896只,牛背鹭(Bubulcus ibis)56只和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8只。2000年岛上繁殖鹭类共572只,营巢区面积为3.00×104m2,其中白鹭474只和池鹭98只。2001年岛上繁殖鹭类共828只,营巢区面积为3.25×104m2,其中白鹭638只,池鹭78只,夜鹭112只和牛背鹭20只。本文探讨了大屿岛繁殖鹭类数量及繁殖区面积在不同年份的变化原因。 大屿岛鹭类繁殖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鹭类在大屿岛繁殖时,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布特征。夜鹭主要分布于核心区中部偏南的中央大片区域;白鹭各处都能分布;池鹭仅分布于核心区的南北;牛背鹭和黄嘴白鹭只分布在核心区中部偏北的局部区域,和白鹭、夜鹭共栖一处。鹭类在大屿岛上的繁殖也具明显的垂直分布现象。夜鹭巢位最高,白鹭、牛背鹭和黄嘴白鹭的巢居中,而且三者巢位相近;在白鹭和池鹭营巢在同一树上的情况下,池鹭的巢处于上层。本文对鹭类集群繁殖时的空间分布现象的产生原因也进行了探讨。 白鹭在频繁察访大屿岛之后,于清明节前后迁进营巢地,随即出现求偶、配对、交配行为。白鹭巢呈盆状,完全由枯枝叠成,枯枝由亲鸟从地面叼运或从树上折取,有的还来自旧巢的拆除。巢距地高4.53±1.38cm、巢内径28.38±7.06cm、巢外径38.12±6.59cm、巢深4.26±1.34cm、巢高15.61±2.43cm。白鹭在筑巢未完成时便开始产卵,卵呈蓝绿色,无斑点。窝卵数为3.79±0.71枚,卵重24.02±2.15 g,卵长径为44.5±0.22mm,卵短径为32.1±0.11 mm。白鹭双亲轮流孵化,孵化期为2425天,孵化期间有翻卵及凉卵行为出现。平均孵化率1999年为95.5%,2000年为85石%,2001年为90.9%。白鸳属于晚成鸟,雏鸟由两亲鸟共同抚育,育雏时间为30.07土2.52天。雏鸟的平均成活率1999 年为73.5O,2000年为65.lo,2001年为85.lo。雏鸟在22日龄前体重、体长、翅长增长较快,22日龄后增长渐缓。 随着雏鸟日龄的不同,亲乌觅食时间、觅食距离和喂养雏乌的方式有所变化。对白鸳雏鸟的食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屿岛白鸳的食物为鱼类和虾类。白鸳的觅食场所主要是岛屿周围的滩涂及江河入海口。不同周龄的白鸳雏鸟食物的长、宽及数量皆不同,一周龄的雏鸟只取食很小的食物,并且需要量也很少;随着雏龄的增加,食物的平均长度和宽度增加,食物的数量呈递增趋势。这些变化规律与雏鸟体长及体重变化规律呈正相关关系。根据食性中鱼虾种类分析可知,保护区的建立对海滩鱼虾养殖业影响很小。本文对海岛生活的白鸳的食性报道,国内尚属首次。 在三个繁殖季节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提出厦门白鸳保护应加强三个方面:注意保护保护区周围环境;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加强基础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