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自由流电泳系统中的浓度极化和水解离效应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aizj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型自由流电泳作为条件温和的微量样品连续制备分离方法在生物样品预处理中有很大的潜力。通常自由流电泳系统的电极池与分离室之间的离子导通是通过微通道、中性导电膜或凝胶来实现的。对于带有固定电荷和纳米孔结构的膜,如离子交换膜,施加电场后会引起膜两侧离子浓度变化,即所谓的浓度极化效应,并且在耗尽侧伴有水的解离。微纳界面上的浓度极化已经在带电组分的浓集中展示出了很高的浓集效率。水解离作为离子交换膜系统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有时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如在双极膜构型中利用水解离制取酸碱。本文将离子交换膜引入自建的微型自由流电泳系统中,用荧光成像和测定分离液电导率及pH的方法对浓度极化和水解离效应进行了研究。从荧光图像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明显的离子耗尽区,并且在耗尽区边缘荧光探针也有一定的浓集,表现出明显的第二类浓集现象。通过对分离液pH和电导率的测量,根据离子独立移动定律进行了一些理论计算,定量地说明水解离的强度和溶液中离子的分布。分离室溶液pH呈现一定梯度,阴膜构型35V电压下平均H+浓度比0V时增大了近五千倍,而溶液中离子的分布符合浓度极化理论分析结果。在电极和不同种类膜组合的四种构型中,C构型中(正极-阳膜-阴膜-负极)产生的pH变化较为缓和,对混合荧光探针和混合蛋白进行浓集分离实验,都取得了不错的结果。通过对混合荧光探针的分离,探究了试样流量、载液流量与浓度、电压对条带宽度的影响。牛血清白蛋白、胃蛋白酶、细胞色素C混合样品的分离实验和SDS-PAGE表征结果表明,三种蛋白均有向其等电点pH的位置偏移的倾向,表现出一定的等电聚焦行为。预计IEM-FFE在带电组分及生物大分子预处理方面可能得到应用。
其他文献
氰基丙烯酸酯类除草剂是一种光合作用光系统Ⅱ(PSⅡ)电子传递抑制剂.论文以2-氰基-3-甲硫基-苄氨基丙烯酰胺为先导化合物,合成出九个目标化合物,通过变化苄基苯环上的取代基,
该课题组在研究铁与硅得有机化学时,发现了一个新颖的热重排反应.为了更好的阐明反应的本质,该文从以下几面对该反应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1.合成了环戊二烯基上带有大位阻取代
该实验室对采用环戊烯为原料经催化氧化制戊二醛的研究工作已开展多年.使用WO:nHO作均相催化剂使戊二醛的得率达到了令人满意结果.该论文的工作是开发一种非均相催化剂来代替
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应当是能够促进学生智慧生成的,当学生在课堂上智慧逐步而有效生成,学生比较顺利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就完全可以变成现实。这就是笔者所思考的数学课堂必须充满艺术。  一、数学课堂艺术促进学生高度自主  1. 理论需求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提纲中所说的那样:“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
在本论文中,我们将光电化学(PEC)和电化学(EC)分析技术与纳米技术结合,分别构建了基于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TiNTs)的银离子光电化学传感器和葡萄糖氧化酶(GOx)电化学生物传感
N-1--取代-1,2,4-三唑化合物是一类广谱、高效的内吸性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了探索更有效的活性单元,以烯唑酮及其前体为母体结构进行结构改造,合成了三大类新三唑类化
不对称合成是合成具有光学活性的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其中以氨基醇为配体的CBS不对称还原是受到化学界的极大关注.该论文进行了手性氨基醇对酮的不对称催化还原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