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隐喻理论为中国古典诗歌打开了新的审美视角,借鉴隐喻理论与审美经验的互证融合,用美学体验来联通科学精神,从而更好地在西方隐喻研究的视角下重新梳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资源,一方面对隐喻做出本土化的阐释;另一方面试图打开古典诗歌新的维度,对其特有的审美经验做出理论性的解读。本文共分四章写作:第一章在中国古典传统中对西方的隐喻理论进行整体观照,跳出语言形式的机械对比,梳理隐喻在中国古典传统中的含义,其含义覆盖哲学、诗学、语言学三家意旨,融合了意境、兴象等诗学意蕴,主要体现为一种隐喻力在发挥诗歌功用。意象、比兴、典故与隐喻关系密切,各自承担了隐喻的部分功用与含义,构成了隐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美学特质。而隐喻的含义不管如何丰富与特殊,其依旧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而存在,所以,其内在的生命机制遵循一定的语言原则,只不过在思维的深层次上又体现出哲学生命的连续性与动态性。第二章立足北宋诗歌,在唐诗盛宴后的特殊语境中探究隐喻的面貌。首先,梳理北宋之前隐喻的发展状态,在线性勾勒中总结其自然化、抒情化、类型化的特色。然后在此基础上梳理北宋诗歌对隐喻的继承与开拓性发展,唐诗中隐喻的抒情传统主要流入宋词领域,但其作为诗歌表现的一种本质方式仍然不变,只不过被北宋诗人赋予更广阔的空间。而其最明显的体现则是北宋诗人对典故的开发,典故作为一种人文意象被北宋诗人发掘,充分发挥了典故的隐喻功能,作为历史化的隐喻,其文学性大大增加。宋代文化的繁荣,是隐喻植根的时代土壤,借助陶渊明形象这一个案,我们可以窥见文化隐喻的一隅,宋人“和陶”、“学陶”的行为不可避免的带上隐喻色彩,陶渊明形象是宋型文化之下的意识建构,隐含了对诗歌出路和现实困境中精神出路的探讨,宋人以这种方式参与到封建文化的建构,给后世陶渊明形象的流传奠定了基调,陶渊明形象至此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开始了文化隐喻的进程。第三章、第四章从诗人的具体创作着手,探究隐喻作用于诗篇呈现的最终状态—一喻境。第三章主要论述隐喻在东坡诗中呈现的特点。在隐喻互动生成的过程中,东坡对“相似点”的把握敏感而独到,在互动映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发挥,通过“过滤”和“情景化”的手段,展开对诗歌合成空间的艺术化描述。并融合奇趣和妙理,对“反常合道”的艺术思维做出隐喻化处理,借隐喻说理妙趣横生,同时使得喻境展现出思致充盈的一面。第四章主要论述隐喻在山谷诗中的具体形态。山谷诗以象喻群落构筑喻境,形象与概念高度融合,物象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为隐喻的概念;在“以境喻境”中隐喻人生普遍的境遇、人类普遍的生存经验,显得深厚而宽广。山谷诗喻境的整体性很强,其观物方式的不同,影响了其隐喻空间的不同,有些时候,山谷诗中的喻象世界抽离了现实的时空感,而是存在于一种心理时空之上,焕发出知觉性、情感性的光彩。而这些特点与山谷诗法密不可分,而山谷诗法的个性标识,从隐喻学的角度来看,也是诗人借助写诗这一行为对现实生命的一种隐喻。诗人用近乎本能的诗法自觉,追逐灵魂深处对于文学的某种看法和信念。